• 21阅读
  • 0回复

大塘村农民的新观念和新本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0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塘村农民的新观念和新本领
新华社记者 李沁源 熊典达
新年前夕,记者访问了江西省家庭工业办得兴旺红火的一个村庄——安义县鼎湖乡大塘村。在这里,我们亲眼看到了商品经济给全村带来的巨大变化,看到了农民在从事商品生产中逐步形成的新观念和练就的新本领。
大塘,是一个前不近水,后不靠山的小村,全村46户农民249口人,一直靠着310亩耕地过日子。无论他们如何勤奋劳动,贫穷落后的面貌总也得不到根本改变。到1978年,这个村工农业总产值仅有15万元,人均收入120元。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温暖了大塘人的心,他们首先办起了一个村办沙发厂,当年获纯收入3000元。随着农村大包干的实行,部分乡镇企业由农民承包或作价归个人经营;部分农民也自筹资金购买车、刨、钻床等机械设备,办起了家庭纺织配件厂。现在,这个村已有户办和联户办的家庭纺织配件厂26个,全村65%以上的劳动力投入到工业生产中去。到去年,这个村的工农业总产值已达220多万元,比1978年增长14倍;农民人均收入达2000元,比1978年增长15.7倍,现在一年向国家提供的税金比1978年工农业总收入还要多。
大塘村一跃而成为了全省闻名的富裕村。更可喜的是,商品生产使大塘农民变得更加聪明能干了。周建、周卫两兄弟就是这样的典型。30岁的周建和29岁的周卫由于早年丧母,家庭经济困难,分别只读了初中和小学就回家种田,哥哥兼做篾工,家中生活困难。如今,兄弟俩分别办起了家庭工厂。他们既是生产组织者,又是技术指导者,手中掌握着纺织配件图纸几千张,能随时讲出各种配件性能,能教人使用各种机床,俨然是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操作经验的工程师;他们既是管理行家,又是经销能手,购进原材料,推销产品,都是自己亲自出马,把整个厂子管理得井井有条。凭着这种本领,他们经营的工厂每年产值20多万元,盈利四五万元,村里人都夸他们是实干家。
我们从周建兄弟和其他农民身上看到了大塘村农民的新形象:他们不再光两眼盯着几亩土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成为了商品生产海洋中的弄潮儿。他们既能跑向全国各地推销自己的得意产品,又可在自己的家庭工厂中大显身手,生产出优质产品,还能广交朋友,带回各种各样的信息。
往日的农民有了几个钱就怕风险,甚至把钱埋在地下。现在,大塘村的人有了钱以后,既不视财如命,守着几个现成的钱过日子,也不随意乱花,痛快一阵子,而是把钱用来扩大自己的事业。周卫办家庭工厂后,手中存款以万元计,要尽情享受一番是有条件的。然而,他却把钱不断用于更新机器设备,逐步积累资金,准备在现在的基础上办一个纺织机械厂。在大塘村,许多人心中对今后事业的发展都有一个谱,并且脚踏实地去实行。
过去大塘人每到冬闲不是烤火盆就是晒太阳,清闲坐。现在他们比较清楚,朋友就是信息,信息就是金钱。大塘农民同全国各纺织行业的人交朋友,有的农民交上好朋友上百人。不管哪个省区召开纺织配件行业的订货会、展销会、物资交流会,他们都能及时通过朋友们打来的电报或电话得到消息,及时赴会,得到一批业务订货合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