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觉悟,不光在嘴上——记湘西扶贫建校中的共产党员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0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觉悟,不光在嘴上
——记湘西扶贫建校中的共产党员
本报记者 景险峰
“治穷先治愚,扶贫先建校”。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有越来越多的同志懂得了知识、人才和教育的重要。
去年暑假以来,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危房修缮和改造,全州从上到下,共集资700万元,兴起一股扶贫建校的热潮,改善基础教育的办学条件。许多农村党支部,把实现小学“一无两有”(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课桌凳),列为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许多共产党员在这项工作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表现出大公无私的优秀品格。
多干实事作榜样
泸溪县白洋溪乡的199名农民党员,听说学生上课缺课桌凳,自己投工献料,在乡党委的支持下,按统一规格做了179套,另外捐献木料11立方米。永顺县勺哈乡哈家村修建校舍缺资金,村里的五名党员干部,每人带头捐资40元,又主动在学校建设工地上,义务劳动30多天。古丈县默戎镇盘草村党支部书记龙自立,献出1立方米木料。在他和其他村干部的带动下,全村群众共献木料740根,很快盖起一所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的新校舍,从而改变了以往借用村民堂屋当教室的“游击式”做法。
建好学校再让贤
湘西的有识之士,历来把修桥补路办学堂视为做人处事的善举。如今,这里的共产党人,更把办好学校、发展教育,当作肩上扶贫治愚的重任。保靖县仙仁村的老支书龙成清,如今年岁有些大了。农村整党一开始,他就做好了随时退下来的思想准备。扶贫建校活动开展以后,他却改变了主意,决定修好学校再让贤。村里的学校,原有的三间教室和一间教师宿舍都属危房,龙成清带领村民全部拆掉,发动大家重新建好了校舍。
自家困难置脑后
花垣县团结镇的阿碧,人称“纯苗村”。村里虽有百十户人家,但一直没有建学校。苗族儿童读书,要到两公里以外的清坪小学去。去年7月间,阿碧村干部群众提出办学要求后,34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吴才明与村干部商量,把最近两年应给村干部补贴但尚未分配的600元全部贡献出来,用以投资建校。
修完学校一算帐,欠木匠、泥瓦匠工钱和材料运输费634.4元。吴才明拿出自己家里仅有的260元,又从私人手里借来370元,将他们一一打发走,然后再解决家里的困难。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