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阅读
  • 0回复

商务印书馆九十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0
第8版(副刊)
专栏:

商务印书馆九十年
  陈原
2月11日,商务印书馆将要庆祝它创业九十周年。在近代中国,一个文化出版机构能够度过风风雨雨的九十年,这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了。这个出版机构几次濒于危殆,终因社会的支持和同人的奋斗转危为安,这就更加难能可贵。正是这个机构,至今还生气勃勃地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并且时至今日仍拥有海外几个分支机构,而在海峡的另一边,也还在有同样的经营,这真可谓难得之至了。际此中华民族振翅腾飞、祖国山河统一在望之时,纪念它的创业九十年,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象我这一辈年逾花甲的中国人,可以说无一不受到过它的出版物的熏陶,而我本人在十年动乱后有幸一度在此主持过工作,回首前尘,好象有很多话要说;又因为我现今已退出“第一线”,就可以无拘无束地抒怀了。
诞生·发展·民族命运
我首先想到的,是我的先行者和我的同时代人,他们默默无闻地、孜孜不倦地为事业献身,数十年如一日,从不计较自己在社会上是否享有相应的地位和尊重。他们总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坚信:人生的最高意义在于奉献;他们清晰地或者朦胧地为了发扬中华文明,汲取先进文化,为了开发民智和为了民族昌盛,为着这样共同的目标奋斗不息。尤其值得怀念的是他们有热情,有抱负,有志气,从不向困难低头;他们遇到灾难而不气馁;他们在沉重的、但多半不为人知的劳作中不断开发自己。如今,当我看到人民共和国创立时还是天真烂漫、一无所长的小伙子、小姑娘,现在已成长为出版事业的内行和支柱时,我情不自禁地感到由衷地喜悦;近几年我也目睹一些有为的年青男女,勤奋学习、锐意革新,正是他们将成为这家古老却仍年青的企业的接班人。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商务印书馆诞生和发展的全过程,是同我们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以夏瑞芳为首的四位创业者从印刷事业着手,并非偶然,他们立意要把原先是中华民族发明的印刷术发扬光大。这当然是一种崇高的民族志气。但当张元济(菊生)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进入创业者的行列,只有从这时起商务印书馆才真正踏上近代中国出版事业的长途。张元济“不但是个有远见、有魄力的企业家,同时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人”(茅盾语)。他是近代中国有着高度爱国热忱的企业家和编辑。如果不是把大部分精力用在发展事业机构的话,他必定留下不少传世著作,因为他的学术功力已在他所编印的文化遗产册籍的序跋中表露无遗。蔡元培在我国思想文化界的先导作用,世有定论;然而张元济将精神(著作)化为物质(出版物)的过程中不可磨灭的功绩,则是人们近年才领悟的。三十年代中期,民族危机日趋严重,商务印书馆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当“七君子”以“爱国罪”入狱时,正是这位埋头整理古籍的张元济,挥笔写下了《中华民族的人格》一书,歌颂了我民族不可侮的崇高品格,并且投书慰问狱中“七君子”,表现出一个以传播文明为己任的、真正的民族出版家的气概。这就是商务印书馆九十年前半期所达到的最高精神境界的代表!
民智·窗口·精神世界
人们说,商务是靠教科书“发家”的,完全正确!它在过去半个世纪的出版活动中,大部分是以出版各级教科书为中心的,直到近年,它还大量提供高等院校的外语教材。这正符合创办商务的传统精神:开发民智,振兴中华!教科书是贯彻这个精神的重要手段;同时,它自然也是创造再生产资金的手段。与此有关的是词典工具书。词典工具书应当说是迄今为止商务印书馆对我国近代文化教育科学事业作出的最重大贡献。无需一一列举在过去九十年间商务编辑出版了哪些中外语文词典和专科词典,也无需阐明几乎所有方面的工具书都是这家出版社开的先河,直到如今,社会上还公认这家出版社编印的工具书是比较可以信赖的(虽则还有很多缺点)。就是过去以为完全是为了“生意经”而编印的《万有文库》,也还没有离开它的先行者们普及文化、开发民智的抱负。《万有文库》的刊印,确实使学校机关乃至家庭,都能“以极低的代价”得到“人人当读之书”(王云五语)。
至于商务在解放前印行的大量古籍,则更倾注了张元济一生的心血,成为我国出版业严肃认真地整理文化遗产的先声。读书界评论《四部丛刊》是“迄今为止内容最完备、质量最高的善本古籍影印大丛书”(黄裳语),这几句话虽不无略带勉励之意,但先行者们没有囿于保存“国粹”的自我陶醉,也没有对民族文化采取虚无主义,而是脚踏实地、一丝不苟地整理古籍,这是应当称赞的。与此同时,先行者们勇敢地打开窗口看世界,他们有民族自信心,不害怕“西”风吹拂,他们组织翻译了各国的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他们认为自己的职责是向封闭的古国导入外来的先进思想和文明。商务印书馆的两大“精英”——整理古籍,翻译洋书——在新中国得以同中华书局(专业为出版古籍)一起,分头发扬光大,这也是值得庆贺的。继承着先行者的传统,现今商务印书馆逐年刊印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受到国内读书界的激赏,也使海外知识界察觉到中华民族如今确实是开放的。通过这些著作,读书界有可能接触到迄今为止人类已经达到过的精神世界;因为这些著作的作者,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阶级、一种思潮的先驱者、代表者,他们积累了时代文明的精华(自然偶亦不免带有偏见),留给后人去涉猎,去检验,去审查,去汲取营养。 (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