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演技与文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0
第8版(副刊)
专栏:艺文谈片

演技与文化
徐城北
不久前,上海越剧院来京演出了莎氏名剧《第十二夜》。袁雪芬同志曾介绍说,导演胡伟民在排演前曾花很大力气介绍了莎氏所处时代的文化背景,这对全面、准确地体现莎剧风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看过演出,这一道理使我深深信服了。
排外国戏免不了要“临时抱佛脚”,在该剧的文化背景方面认真补课。那么,排中国自己的戏,排那些文化背景大体分明的戏,还要不要关注一下演员的文化修养呢?我以为是要的,不但排戏时急需“钻锅”(意谓临时乱忙),就是不排戏时,也要日积月累。戏曲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但作为一个久远的文化门类来讲,其从业人员也久远地缺乏文化,并达到十分可怜和可怕的程度!怎么办呢?正象邓小平同志对足球等运动讲“要从娃娃抓起”那样,一些有战略眼光的戏曲院团早就迈出了实践的步伐。山西临汾蒲剧院青年蒲剧团,几年前闻得自己的“熟人儿”、戏剧家刘乃崇已经离休,便立即聘请他来团向青少年演员传授文化。到戏曲剧团教文化是很有特殊性的,教材要尽可能与剧目产生关联,教学方法要照顾到演员习性,成果也不能单从试卷见高低,而应落实到演技是否已取得提高。乃崇同志坚持数年而不辍,使剧团青少年的修养、演技比翼齐飞。近年有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等新秀脱颖而出。
记得有人说,“演戏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是演技巧,而是在演文化修养”。这话很对,但仅是从演员个人角度讲的。作为一个剧种,要想在这个开放竞争的形势中求得适应发展,就需要多层次地加深文化修养,然后由本剧种的特性出发,纵向继承再加横向借鉴,才可能“更上一层楼”。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