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阅读
  • 0回复

水产业增强后劲保持发展势头 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近两年增长速度较快,发展中出现新的制约因素,关键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加投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1
第2版(经济)
专栏:

水产业增强后劲保持发展势头
我国水产品总产量近两年增长速度较快,发展中出现新的制约因素,关键在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加投入。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任泽励、本报记者黄彩忠综述:养鱼业迅速发展的黄金时代是否已经过去?我国水产系统经过几个月的讨论,对这个问题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注意增强后劲,水产业仍会持续发展,黄金时代将延续下去。
目前,各地为保证水产事业持续稳定发展,开始从增加产量、提高质量、减少消耗、降低成本着手,千方百计加强后劲,提高经济效益。
2月初,农牧渔业部水产局举行记者招待会,首次公布我国1986年水产品总产量突破800万吨。这是继1984年突破600万吨、1985年突破700万吨之后,第二次一年增产突破100万吨。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我国历史上是没有过的。我国水产从300万吨登上400万吨的台阶,用了17年的时间,从400万吨登上500万吨的台阶,用了8年时间;从1982年到1984年,又花了2年时间才从500万吨登上600万吨的台阶。相比之下,可以看出,近两三年我国水产业发展的“前劲”是相当足的。后劲怎么样?养鱼的黄金时代是否已经过去?在去年11月全国水产工作会议上,问题就这样提出来了。有人说,新渔区的黄金时代还没有过去;也有人说,老渔区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
讨论中,大家明确了这样一点:要加强后劲,首先得看到存在后劲不足的一面。我国水产业近年来高速发展,刺激因素主要是政策和价格。但是,生产发展中又出现了新的制约因素。例如,目前淡水鱼等大宗产品价格已经稳中有降,不能不考虑“价格饭”还能吃多久的问题,哪些地方、哪些品种还可以继续“吃”,哪些不能“吃”了。从生产上分析,淡水养殖合乎产量的主要是老渔区,生产和消费已经达到一定水平,再上一个台阶主要靠什么?新渔区大多基础差、水平低,今后生产应该走什么路子?摆在眼前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柴油、钢材、渔用化纤严重紧缺,有些生产资料价格还相当高……对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如何提高我们应变的能力和自我消化能力?各地水产部门、广大渔民和农民都在认真考虑这些。大家一致认识到,不论老渔区、新渔区,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有没有后劲,能不能进一步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后劲足,即使是老渔区,黄金时代也没有过去;后劲不足,即使是新渔区,也不会有“黄金时代”。
据了解,我国水产系统在加强后劲方面,目前主要开始抓如下几项工作:一、保护和增殖近海、内陆水域的渔业资源,这是保证捕捞业稳定增长的物质基础。山东省已着手准备在南部沿海和渤海放流虾苗15亿尾,同时开展浅海乌贼、毛蚶、黄盖鲽和湖区毛蚧、银鲫的增殖。二、开发大中型水面和低产塘。湖南省提出“主攻小水面,开发大中水域”,他们狠抓基础建设,建设高产塘,扩大精养面积。岳阳市政府拿出30万元资金帮助养鱼户改造水面,规定新增加的生产能力不增加承包指标。三、大力发展水产品保鲜加工综合利用。广东省已集中力量搞好马面鲀、篮圆鲹这两大鱼类的综合加工利用,力争有新突破,逐步形成系列化生产;同时发展罐头、鱼糜、鱼丸等产品,提高质量,改进包装,使水产市场供应多样化。四、加强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各地在抓紧物资投入的同时,也着手抓智力投入,注意推广先进适应技术,使之尽快形成生产力。具体规划、安排人才培训,包括高、中、初级人才和生产者的文化技术素质的培训,也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