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给小宗粮豆生产以适当位置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3
第2版(经济)
专栏:工作研究

给小宗粮豆生产以适当位置
选育和推广新的优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水平,有计划、有重点地选建商品生产基地。
梁又础
我国小宗粮豆作物种类繁多,包括大麦、青稞、荞麦、燕麦、糜黍、蚕豆、绿豆、赤豆、豌豆等数十种,目前种植面积1亿多亩,占整个粮食作物面积的8%、产量的4%左右。虽然数量较少,但是不容忽视。因为,小宗粮豆不仅是主产区人民生活的主食,也是城乡人民调剂和改善生活不可缺少的粮食品种。青稞,一直是青藏高原各族人民喜爱的主粮;黄土高原丘陵山区仍有2000万人以食用荞麦和莜麦为主,许多食用豆长期以来是西南边远山区人民蛋白质摄取的重要来源。各种食用豆的蛋白质含量,不仅比谷类高1至2倍,氨基酸的种类也比较齐全;荞麦、燕麦等小宗粮豆的蛋白质含量也高于大米,日益发展为保健食品的主要原料。有的小宗粮豆是酿造工业、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的重要原料和传统的出口食品。1979年全国啤酒生产量仅50多万吨,1986年已超过400万吨,啤酒大麦已成为一种紧缺的商品。荞麦、蚕豆、豌豆、绿豆、小豆、芸豆等食用豆及其加工品,每年创汇上亿美元,是我国农副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组成部分。种植小宗粮豆作物还有利于培肥地力,合理倒茬。豆类作物都有生物固氮作用,最低每亩两公斤左右,最高每亩可达8公斤左右,小宗粮食作物一般生长期短、耐瘠薄,往往是大宗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理想前茬,在贫瘠的山地、劣地、零星地上均可种植。所以,无论是从生态角度看,还是从效益方面考虑,发展小宗粮豆类作物都是不可忽视的。
近几年各地小宗粮豆作物的生产、科研、技术推广等方面有一定发展,但从整体上看,发展是缓慢的。种植面积由1978年的15000多万亩,下降到1985年的12000多万亩,总产由135亿公斤减到127亿公斤,因而供求矛盾比较突出,绿豆、豌豆、小豆等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已成为紧俏货。
发展小宗粮豆作物,今后应以发展商品生产为中心,因地制宜,发挥优势;适当恢复,重点发展;主攻单产,提高质量,促使小宗粮豆作物生产持续、稳定增长。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选育和推广新的优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水平。在抓紧新品种选育的同时,做好现有品种的提纯复壮和引种工作,力争在今后五六年内主要小宗粮豆作物的品种更新一次。因地制宜推广先进栽培技术和高产典型经验,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尽快提高小宗粮豆作物的单产和品质。有计划、有重点地选建商品生产基地。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立足国内,积极争取出口。应根据不同情况,建立不同规模的生产基地,并与商业、外贸、轻工等部门或厂家加强横向联系,搞联合开发。陕西省粮食、农牧、轻工等部门联合建立7个啤酒大麦基地县,产销直接挂钩,效果较好。建设基地要注意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或出口)几个环节的有机结合,把科研、技术推广、产品综合利用以及市场流通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发展多渠道经营,搞活市场流通,扩大流通,促进生产。另外,要积极发展小宗粮豆的加工业,通过多层次加工,扩大利用领域,提高产品的综合经济效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