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阅读
  • 0回复

大连荣誉市民的心愿——访日本地膜专家石本正一先生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4
第2版(经济)
专栏:

大连荣誉市民的心愿
——访日本地膜专家石本正一先生
本报记者 陈满正
隆冬的一天。北京西郊香山饭店。记者拜访了日本地膜专家、日本米可多化工株式会社社长石本正一先生。这位日本农膜引进中国的首创者和推广者,由于他对我国农业发展作出了的贡献,荣获了“大连市荣誉市民”的称号和农牧渔业部颁发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奖。
最大的心愿
“石本正一先生,请问向中国引进地膜栽培技术的目的是什么?”
“一句话,我要使农膜技术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为什么?”
“也许你已经知道,我1925年出生于大连,随祖父在中国生活和学习了17年。中国,成了我的第二故乡。我怀念她,想为她做点事。”
“我毕业于日本北海道帝国大学农学部,专门致力于地膜研究,已有四十多项发明专利产品。七十年代日本采用农膜栽培技术,使500万公顷稻田产量猛增,造成稻米过剩,政府宣布不再发展地膜稻田。作为科技人员,对此深感遗憾。于是,我想到中国北方严寒,干旱少雨,采用农膜覆盖,肯定能促使农作物大幅度增产。作为事业,我愿看到我的技术在‘故乡’广泛使用;从经济实力讲,我也有这种条件。‘米可多’生产的农膜,每年早春就被订购一空,所得收入足够维持我们夫妇开支。有一次,我从中国回日本,化工厂一个工人问我:‘社长,你经常去中国,农膜产品出口赚了多少钱?’我对他说:“‘我不是为赚钱也没有向中国卖过一米农膜。’我的行为日本青年人是不能理解的。”
尽心传授
“地膜栽培技术普及和推广应用怎样?”
石本正一说:“开始并不顺利。1976年以前,我曾两次带着地膜样品和资料,来到阔别43年的中国,因无对口接待单位,只好回国。两年后,我第二次来华,终于看到中国农业部门和‘故乡’群众渴望地膜新技术的热情。这次我访问了东北三省,到了大连,并以‘辽南地区花生技术资料’名义,向他们提供了除草膜专利技术,交大连市塑料研究所试制成功,投入生产,在全省推广应用。”
1978年秋季,石本先生得知北京将要举行十二国农业机械展览会,就迫不及待地申请参加,谁料却碰了个小小的钉子:“你的产品不是农用机械,不属交流范围。”后来,是在农牧渔业部有关领导同志帮助下,他才“挤”进了展览会,与中国农业科技人员进行了座谈和交流。
十多年来,石本先生为传播地膜栽培技术,先后43次访华,举办培训班,讲授地膜理论、技术、性能、功效以及操作方法,并亲自到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开展不同作物、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地膜栽培试验。无论走到哪里,他总是背着他夫人制作的布兜,内装小黑板、图纸、笔,随时随地向农技人员和农民进行实地指导。他的言传身教,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在,全国29省、市、区地膜覆盖面积已发展到2700万亩,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
改进和完善
“您对中国进一步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有何想法和建议?”
对此,石本先生提出了两点。一是防止重复研究;二是栽培管理技术有待改进和完善。为此,他将讲学的20多箱样品、30多年从事地膜研究的全部试验报告以及资料赠送给了中国。
另外,石本先生还发现有些地方农民在地膜使用技术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了经济效益;还有中国膜太厚,规格单调,成本太高,等等。石本风趣地说:这些问题提出几年了,可是改进不大。他又说,光有好的农膜是不够的,还得掌握技术,使用得当,才能保证稳产高产。他还建议生产多规格、多品种、透光好、拉力强、成本低的农膜。农膜用后,还能拉起收回,减少对土壤的污染。他真诚地说:“如有可能,我愿与中国合作生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