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阅读
  • 0回复

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编演优秀剧目在全国创出牌子 农民剧团演农民大受农民欢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4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编演优秀剧目在全国创出牌子
农民剧团演农民大受农民欢迎
本报讯 一支由三十几名农民组成的剧团——河北省大厂回族自治县评剧团,重新组建不足5年时间,便以自编自演的3个优秀剧目在戏剧界创出了牌子。大型现代喜剧《嫁不出去的姑娘》、《啼笑皆非》已先后拍成电影和电视,另一剧目《罪人》也将于年内搬上银幕。
这个剧团组建于1977年,由于在艺术上盲目趋时,一段时间起劲演杂戏,一段时间又去赶古装戏的浪头,不注意形成自己的特点,渐渐被观众冷落,最后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只好于1981年宣告解散。1982年4月,县里派农民出身的赵德平重建评剧团。赵德平一上任,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使剧团由原来的58人减到32人,留下的都是一专多能的人才。团长兼编剧,导演兼演奏,舞美兼管理,司鼓兼木工组长制作道具,弹三弦的管效果,拉提琴的兼会计,炊事员管灯光也能上台演戏。全团除赵德平一人是国家正式职工外,都是一些背粮上班的普通农民,其中有原生产队长、治保主任、大队广播员、木工、农家子弟。
“庄稼汉还想办剧团,那是锥子上打立正——站不住脚!”有人表示怀疑。剧团团员可不服气,有的说:“农民和演员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我们就是要在艺术这个历来被人视为神圣的领域里闯一条自己的路。”他们认为,庄稼汉演古装戏无法和大剧团媲美,但如果演反映农村生活的戏一定会得心应手。于是,一个“三为主”的建团方针确定了下来:队伍以小型为主,剧目以现代戏为主,服务对象以农民为主。
几年来,他们坚持演出思想健康、内容新颖、富有生活情趣和现实意义的剧目。三个优秀剧目都取材于真人真事,反映的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为农村观众喜闻乐见。《嫁不出去的姑娘》和《啼笑皆非》在音乐设计上,既吸取了燕山大板的精华,又揉进了当地民歌小调并加快节奏。在灯光布景等方面采用了一些现代表现手法和设备,增强了时代感和表现力。
在分配上,这个剧团不吃“大锅饭”,全团人员没有固定工资、奖金和外出补贴,完全依据演出收入情况和个人表现来确定每人的工资收入。三年来,他们演出750余场,观众达75万多人次,纯收入88万元。县内的村村镇镇,以及海河两岸、京都大地,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剧团还办起线路板厂和灯具厂,既能解决服装、道具、乐器更新所需的经费,又可安置超龄的演职员及本团家属,闯出了一条“以副养文”的路子。如今,剧团成员不论男女,结婚即分配住房,孩子免费入托,烧煤及水电费均由剧团统筹解决。
(韩冬)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