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失业丢了家 无家就业难 美国记者笔下的流浪者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4
第7版(国际)
专栏:国外剪影

失业丢了家 无家就业难
美国记者笔下的流浪者
据美国《时代》周刊报道,美国社会中现有35万左右无家可归者,他们流落街头,过着悲惨的生活。该刊记者约·霍尔不久前到费城的地铁和破汽车堆里,访问了几个流浪者,下面就是他的采访记中的几个片段。
天不亮,乔治就从在地铁通道里用报纸做的“活动床”上爬起来,匆匆跑到地铁出口处公共汽车总站的休息室,举行他的“洗礼”。他用头一天睡前放在外套口袋里的肥皂和毛巾,洗去脸上和手上的污泥,再用食指当牙刷洗刷牙齿,目的是清除“无家可归者”的痕迹。他说,如不清洗一番,出去就会无人理睬,更谈不上找工作了。
乔治是个年青健壮的小伙子。中学时代,在学校打垒球出色,当过“球星”;离校后,当了一名建筑工人。一年前,他失业了,与妻子离婚、家庭离散接踵而至。在开头几个星期里,他还能栖身在好友的客厅里。随着时间的推移,友情也就日趋淡漠,他只好流落街头,在地铁通道里过夜。
乔治并不因此对生活感到绝望,曾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在一家小吃店里当临时工,工资每小时3.65美元。为了隐瞒无家可归的真相,上班前,他总脱去穿在外面的脏衣服,偷偷放在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清洗打扮一番再去上班。他有个侈望,积存一些钱,找个住处,以便向“地铁生活”告别。每天,买食品精打细算,过着半饱生活。然而,命运总是捉弄他。好不容易,他积存下64美元。不幸,他又遭歹徒袭击后,被洗劫一空。从此,他精神恍惚,上班连日迟到。不久,他连做临时工的机会也丧失了。
盖利是流浪者中的另一个典型。他对生活已经绝望了,自叹正在走向地狱。48岁的盖利从小生长在费城,过去还是个“能闭着眼睛开机器”的熟练技工,家有老婆和三个孩子,日子过得还可以。然而,酗酒使他失去了职业和妻儿。他只得流浪街头,住在破汽车堆里。冬天,他和伙伴们拾些木柴在破油桶里生火取暖。晚上,他们坐在火堆旁,喝着最廉价的酒,既能增添体温,又可驱散忧愁。
一天,盖利遭人毒打,脊椎骨折,痛得实在难忍。他悲惨地呼叫:“上帝,救救我吧!我快死了!”伙伴们设法弄了一辆车,把他送到附近医院。在医院里,护士要他填登记表。看看表上地址、保险等栏目,他歇斯底里地叫道,“我没有家,是个流浪汉。”医生和护士无可奈何,简单地处理了一下伤痛,就把他打发走了。
这时,离盖利不远的地方,乔治又开始了他一天的奔波。
乔治从现实生活中得出了一个哲理:“失业就会失去家庭,没有家庭也就更难找到工作。”这就是现代美国社会生活的长河中一个小小的但却是无情的漩涡,一旦被卷入,就很难自拔,有的还挣扎一番,有的却感到绝望,听凭命运的摆布。
(世绍 摘编)
(附图片)
美国流浪者在地铁过夜。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