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邕江之畔的春意——广西第二届剧展点滴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4
第8版(副刊)
专栏:剧谭

邕江之畔的春意
——广西第二届剧展点滴
王育生
岁末年初,邕江之畔的南宁却是绿树红花,温暖如春。在气候宜人的季节里,我应邀参加了广西第二届剧展活动。从第一届剧展后的两年间,广西戏剧取得了长足进步,使人不能不刮目相看。
这届剧展给人最深刻的印象,是重视戏剧革新。他们提出的宗旨是:“面向观众,跟上时代,立足革新,振兴戏剧。”剧展中获优秀奖的剧目共29个,包括了话剧、歌剧、木偶剧、苗剧、彩调等十多个剧种。而获“桂花奖”大奖一二三名的,则全是戏曲。看来戏曲取得的成就较为突出。
《泥马泪》和《深宫棋怨》都是根据历史传说创作或改编的。但编导人员用新的创作观念处理原有题材,使之富有新意和更深的思想内涵。尤其是《泥马泪》。该剧写宋代农民李马在战乱中把赵构救出,出于政治需求,这件事后来竟衍化成为“泥马渡康王”的神话。在编织、流传、维护这个神话的过程中,酿成了一系列悲剧,而悲剧的最大受害者李马,恰是这一神话的自觉维护者。编导者不简单化地按照善恶的模式塑造人物,宋高宗赵构、程王爷、匡政等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坏人。如果从历史的需要、从赢得抗金战争胜利的需要这个角度来看,李马及其一家的牺牲不乏壮烈、崇高的一面;然而其中显然又杂糅着愚忠愚孝以及造神运动对人性戕害的因素。编导者提供了一种复杂的生活现象,一个历史的过程,几个有个性的人物。在二度创作上,导演力求把古典和现代性结合起来,既尊重戏曲传统美学原则,充分发挥唱念做打的固有表现手段,又在舞台景观、灯光运用、意境营造上,巧妙地溶合进去某些现代的话剧手法和舞蹈语汇,很可能既被桂剧老观众接受,又把本来不熟悉不喜欢戏曲的青年观众吸引过来。
壮剧《羽人萝》是一出现代戏,它的成功尤其值得重视。《羽人萝》既有浓烈的壮族民族色彩,独特的地域氛围,又有现代的品格。该剧作者是位青年,他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生活,熟悉壮族文化、历史,也敏锐地感受到新的生活在这古老民族人们心灵中引发的骚动。纵向的历史文化与横向的时代潮流交叉撞击,具体体现在一个死去丈夫并怀有遗腹子的壮族少妇对爱情生活的追寻上。戏写得抒情,细腻,文学性很强。作者扎根民族土壤之上,对现实生活怀有深切的感受,所以在写生活之变,写变的艰难,变的羁绊时,是那样得心应手。该剧舞台演出也有特色和新意。音乐唱腔有浓郁民族风味,用管弦乐队伴奏,效果和谐。演员表演以戏曲程式为主,但相当多地吸收了歌剧、话剧的体验方法和表现手段,特别是扮演满妹的演员,演得真情动人、纯朴可爱,很有才能。看到这样一出剧本基础扎实、导演有完整统一构思的好戏,真为少数民族戏曲艺术的成熟进步而由衷地高兴。
观念更新和艺术创新探索给广西戏剧注入了活力,带来了生机。剧展使人们看到了广西戏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