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阅读
  • 0回复

粤北狮子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化采风录

粤北狮子岩
  吴泰基
广东韶关的曲江县有个狮子岩,近三年来我去了三次。每去一次都宛如体验一次古人类的生活。拙朴,古雅,原始,粗犷,而又清新,纯净,严峻,神秘。我对“马坝人”的思恋之情油然而生。
狮子岩,实际是石炭纪石灰岩的两个名叫狮头山、狮尾山组成的姐妹峰。山中溶洞纵横交错,别有一番景致。
狮头山溶洞自下而上,共有五层。走进第二层,扑入眼帘的是洞门口竖着一尊复原了的“马坝人”半身塑像。第二层又是“马坝人”头盖骨的出土穴。从共生的动物群和“马坝人”头骨的特点判断,“马坝人”属于更新世之初的早期古人类型。在狮子岩旁边的曲江博物馆里,我细细端详了“马坝人”的尊容:头骨化石仅保存有颅顶部分,粘接后,计有额骨和部分顶骨,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呈灰黄色,杂有黑色斑块。
狮子岩历经沧桑。1958年,马坝区组织农民采挖狮子岩溶洞中的堆积物作肥料时,发现了一个人类头骨化石和众多动物化石。凑巧,知识渊博的省委书记陶铸正在曲江视察工作,他闻讯后,指示马坝区委加强对这些化石的保护,并及时报请有关专家鉴定,认定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人类化石标本。“马坝人”的人类化石即被发现于该洞中段,深4.1米处。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
我们沿着洞中裂隙往上走,到另一位置,可见豁然一块平地,艺术家运用丰富的想象,用泥塑的方法,逼真地再现了“马坝人”的原始生活方式。它包括了猎归、捕鱼、迎亲人、烤火取暖、火烧动物等五组泥塑群像。
第二层也称“银岩”。这里有一段故事: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省农民银行曾转移此地避难。当时,洞内曾建有金库一座,抗战胜利后,被当地群众拆除了。第三层是灰白山胶结层,胶结着较多的螺壳、兽骨化石等,其所在时代与英德“青塘”同类型。
最后,也就是第五层的溶洞,名为桂花岩。这里却复原了4000年前新石器晚期人类穴居生活的场面。有“天伦之乐”、“贝壳装饰”、“缝补衣服”、“男耕女织”、“磨制石器”、“标枪猎物”等泥塑组像,显然比马坝古人的生活更胜一筹了。
狮子岩旧石器时代“马坝人”的发现,揭开了曲江县乃至广东地区先人历史的序幕。到了距今4000至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马坝石峡已有原始社会晚期部落生活着。
“石峡文化”遗址位于狮头山与狮尾山之间的峡地,面积约为2.7万多平方米。“石峡文化”是以遗址下的文化层及其墓葬为代表,是一种以稻耕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狮子岩啊,你命运多舛!你知道不?在那愚昧横行的年代,有人准备爆毁狮子岩,用“马坝人”的遗骨去制水泥。在这场愚昧与文明的搏击中,在那人妖颠倒、祖国珍宝在劫难逃的岁月,文明却侥幸胜利了。保护狮子岩化石,这不也是可歌可泣的壮举么?
人类历史毕竟是进步了,即使是原始社会解体、阶级社会产生,并且给我们带来过灾难,而且有的灾难现在也并未灭绝,但是也应看到,历史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十分珍惜粤北这座雄伟的狮子岩!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