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阅读
  • 0回复

去年,深圳建设项目砍了三分之一,十八层以上的高楼停建了51幢——深圳市长谈“压缩空气”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5
第2版(经济)
专栏:

去年,深圳建设项目砍了三分之一,十八层以上的高楼停建了51幢——
深圳市长谈“压缩空气”
本报记者 计泓赓
人们十分关注我国最早创办起来的深圳特区经济发展状况。2月上旬在全国特区工作会议期间,记者专访了深圳市长李灏、副市长李传芳等同志。他们畅谈了一年来深圳市是如何“压缩空气”、给过热的基本建设降温的。下面是谈话纪要:
是好事,不是坏事
问:有人说,深圳压缩基本建设规模,使特区经济萧条了,请谈谈你们的看法。
答:去年以来,根据1986年初结束的全国特区工作会议精神,我们针对深圳建设摊子铺得过大、项目上得过猛的情况,大大压缩了一下规模。建设项目砍了1/3,18层以上的高楼就停建了51幢。表面看,项目下马,似乎冷清了一些,也带来一定的麻烦,但压缩过于膨胀的空气,是好事,不是坏事。深圳特区建立六七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打了一阵子仗,需要总结调整,重新部署,以保证下一战役取得更大的胜利。深圳经济萧条不萧条要让事实来说话。1986年我们停建、缓建了804个项目,共压缩基建投资25.7亿元。这一来,资金集中了,人力、物力也不显得那么紧张了,各种矛盾缓和了,整个经济朝协调、稳定的方向发展。去年,工业产值就比上一年增长了33.3%;出口收汇增长了33.9%,外汇收支平衡,略有节余;财政收入增加,偿还了一些欠帐,占用国家信贷资金少了。
问:听说去年深圳基本建设没有完成计划?
答:去年基建投资国家指导计划为20亿元,而我们只完成95.5%。如何看待这件事?投资计划完不成,并不一定丢人,这要对情况作具体分析。我们强调的是建设资金合理投向,看你拿钱盖什么,投资结构是否合理,投资效果好不好。应该是结构第一,规模第二。结构不合理,效益不理想,宁可少搞一点,如果硬要去追求所谓投资规模的完成,那就没有效益了。
问:那还讲不讲“深圳速度”?
答:“深圳速度”全国闻名,是深圳开拓者心血、智慧的结晶,是对深圳特区迅速崛起一个概括;但不能把“深圳速度”片面理解为不问时间、条件、不顾投资结构和效益,一味地追求高速度。我们要的是讲效益的速度。投资结构不合理,项目上得越快,干得越多,损失浪费就越大。但是凡确定必须上的项目,仍应讲速度,施工周期要短,早交工、早投产、早见效,不能慢慢吞吞,拖拖拉拉。在这个意义上,三天盖一层楼,施工又快又好又省,交工干净利落的“深圳速度”,仍然要坚持和发扬的。同时深圳速度也不仅仅是指基建施工的速度,而是整个经济特别是包括工业农业等方面在内的速度。基建规模压缩了,而工业及其他方面发展速度快,也是深圳速度的体现。
保重点 保导向
问:砍掉的是一些什么项目?大家的认识是否一致?
答:砍掉的主要是一些非生产性项目和一般项目。前几年,深圳的宾馆、酒楼、高层楼宇盖多了一些,超过了近期需要,经济效益不理想;有些项目从长远看虽属需要,如上得过早过快,也不合适,因此这次都作了调整。开始大家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有人认为,特区就该特殊,资金是从外面引进的,基建规模大一点无所谓。我们通过工作,使大家认识到,特区固然要“特”,但基本建设的规模不能脱离国家的宏观控制。再说,基建规模也要考虑到特区自身的承受能力和经济发展导向。经过去年一年的调整,今年我们就感到工作主动多了,不存在大上大下的问题。
问:深圳是怎样着手调整基建规模的?
答:一句话,要有“壮士断臂”的精神,该下的一定要下,该上的要力保,使投资结构趋向合理。我们注意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外向型工业和交通、电讯、能源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如沙角B电厂、浮法玻璃厂、铁路高架桥、罗沙隧道和一批外向型工业项目等,都得到了保证。
建筑标准不能超越现实
问:听说你们对建筑标准也作了修改?
答:是的,我们还修改了一些过高的建筑标准。建筑也是一门艺术。房子盖得好一些,人人都赞同。但是,建筑标准不能超越现实,不能一味追求“现代化”,越洋越好、标准越高越好。现代化要有个过程。消费也是分档次的。深圳市场有外商、本地、内地人士,高、中、低不同的消费档次。我们的建筑标准要适应这种情况。
问: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刹住基建过热风?
答:控制基建规模也要纪律严明。我们作了几条硬性规定,如任何单位不得突破下达的计划指标;凡财政投资的项目、规模、面积、标准均不得擅自改变、突破。特别是规定,施工单位不得以垫付工程款或暂不收款等形式,为建设单位上新项目;未列入基建计划项目的,银行不贷款等。
当然,对待压缩基建规模决心要大,又得谨慎从事,不宜一刀切,要作好停缓建项目的善后工作。我们对项目逐个进行分析,采取相应措施,尽量减少损失。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