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阅读
  • 0回复

深圳的启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5
第2版(经济)
专栏:短评

深圳的启示
我国第一个兴办起来的深圳经济特区,去年以来在压缩基本建设规模、调整投资结构方面,很有成效,给人印象很深,值得大家思考。
到处是工地,到处大兴土木,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这么做的。有人也承认基本建设的摊子铺得太大了,战线太长了,应该改变,但是总认为自己情况特殊,可以例外,“你下我不下,我上我有理”,找种种借口不愿“割爱”。不过,情况特殊总没有特区“特”吧?特区的建设规模尚且不能离开国家的全局,不能脱离宏观控制,更何况其他地区!
深圳的帐算得好。即使是利用外资搞基建,上项目,也需要国内财力、物力的配套。象深圳这样利用外资较多的地区,所利用的外资也不过占总基建投资的三分之一。这说明,不管你钱从哪里来,从哪块出,总盘子仍是一个,就是我们目前的国力。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始终强调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强调要顾大局、识大体的道理所在。
压缩基本建设投资不是消极之举,恰恰是为了拨正资金投向,调整投资结构,把有限的钱用到刀刃上,使经济协调健康地发展。试想,深圳特区要是不坚决砍下非生产性项目和一般项目,怎能保重点项目?怎能上水平,求效益?怎能集中力量发展以出口创汇为目标的外向型经济?目前,我国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相当紧张,要是不把“到处是工地”的景象刹一刹,“短线”项目岂不越来越短?又怎能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
深圳把过高的建筑标准降下来,也是很明智的。如他们分析的,消费是分档次的。一味追求“现代化”、“高标准”,既不符合国情,又不适应不同档次消费者的要求。有些地区并不富裕,也不问客源,盲目盖起了高级宾馆,结果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经济效益差,这样的教训很值得记取。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