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阅读
  • 0回复

温州市山区经济开发呈现新趋势 山上劳力下山山下“能人”进山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5
第2版(经济)
专栏:

温州市山区经济开发呈现新趋势
山上劳力下山山下“能人”进山
新华社杭州2月14日电 (记者许群)浙江省温州市为了开发山区经济,一方面鼓励山区劳力下山,另一方面鼓励经济发达地区的人才、技术、资金进山,使山区经济出现横向搞活的新趋势。有关部门的专家认为,这是温州市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近几年,温州市以发展专业市场和家庭工业引人注目。但是,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这里商品经济发展仍很不平衡。全省人均收入在200元以下的五个贫困山区县,就有三个在温州市。为了开发山区经济,帮助贫困山区脱贫致富,温州市鼓励山区搞劳务输出,也鼓励先进发达地区人才、技术、资金向山区流动。
首先,鼓励“能人”进山。温州市一批“能人”由于原有的经营规模已不能容纳他们的生产能力,纷纷要求扩大经营空间。但山区剩余劳力比较多,资源比较丰富,农民求发展的心情比较迫切。有关部门便引导他们采取扩散产品或办分厂的形式,帮助山区发展家庭工业。前不久,一批能人到瑞安县湖岭区牵头创办了工艺织编总厂,为这里分散的家庭编织户提供花样设计、新产品开发、质量检验、产品销售服务,使湖岭区成了出口工艺草编的基地。
其次,鼓励农民企业家把自己的资金投向山区,开发山区农业。平阳县山门区周青疆等七户农民联办的家用电器厂,去年出资二十多万元承包了附近山区五百亩荒山,兴办果园、苗木、花卉园艺场。永嘉县家庭工业发达的江北乡和桥头镇,有80多个农民企业家用工业利润投向山区,从事开发性生产。
在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技术、资金进山的同时,温州市有关部门采取措施,鼓励山区剩余劳力向山下转移。这些山区剩余劳力有的从深山沟里向相对平缓的河谷地带迁居,有的到经济发达地区承包经营土地,有的去外县或外省从事第三产业。不少人干脆由候鸟型的季节性劳务输出转为永久性下山定居。
这两种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口交流,加速了生产力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山区经济的开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