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绕过山弯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5
第5版(文学作品)
专栏:

绕过山弯处
李佩芝
这是一座名山:骊山。
天南海北的人来了去了,去了来了,从古迄今,熙熙攘攘,一直不曾冷清。
我是它的常客,从上小学起,年年春天就来爬山。即使在那十年动乱中,我还在那儿拍过许多快活的照片呢!
这么多年过去,知道世界很大很大,知道天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山大川,还知道有些地方不是因为大自然的魅力使人动心,而是沾了历史的光,沾了名人的光。现代人爱寻根,爱深思,当然也不乏无聊,于是,去瞻仰,去观光,或什么也不为,去去而已……
骊山这几年愈发热闹了。除了烽火台上戏诸侯的褒姒,华清池畔迷唐皇的贵妃,有撩人幽情外;现代史上那阵激越的枪声,地下的千军万马,更是风靡了全世界。
总有朋友从远方来,我便总要陪着朋友们去看看这座名山。
“山不威武呀!”这位朋友不客气。“是的。”我承认。这点上我可不吹嘘。
山坡缓缓的,很柔和地沐着黄绿色。深秋了,草木变得绚烂起来,增添了山的丰腴。
“池水干了。”他又叹道。“是的。”我知道华清池好久就没水了,池底凝着一层绿苔。
又买了张票,让他去看贵妃池。他出来后笑道:“什么呀,是现代水泥砌的呢!”我笑起来,宽慰他说:“那边据说发现了贵妃池的真址了,的确是梅花形状的。”“那怎么骗人看这个”,“讲究经济效益呀!”他也笑起来。
踏上石阶,人很多。道边有许多小摊贩,照相的,卖点心、汽水的,卖皮毛、山货的,更多的是卖绣衣花帽的。叫卖声嚷成一团,极为热闹。
“还去爬那亭子么?”朋友有些迟疑。“随你兴趣!”山道上人如潮涌,来骊山的人大都要去那里看看的。“算了,我们不去步老蒋的后尘吧!”“好,那我们随意走走吧!”骊山的确没有什么可登的。亭子因历史而立。历史重叠着历史,如果处处都竖碑念古,怕我们后人会迷失在历史的林莽中,走都走不出去了呢!
顺一条平缓的土路向东侧漫步,一边是农家青青的麦田,一边高耸上去,带着山的气势。路旁有蓝蓝的矢车菊,黄黄的野花,一派山乡的平和与静远。
山路渐渐变窄,绕过山弯处,有了坡度。坡上有几座瓦舍,掩映在一片柿林里。柿林油画般典雅,晕红的柿叶与火红的小柿子零星星悬挂在灰白色粗细都浑圆的枝丫上,一匹极漂亮的黄褐色骏马拴在一棵树前,悠然地昂首。这景色诱惑了我们,于是有人想盗马,有人想偷果子,做了一番异想天开的美梦……
穿过柿林,一条幽幽的涧谷突兀地劈开了大山,潺潺泉水声从涧底快活地传上来,大自然变得生动起来,有声有色,山势峥嵘,山路陡峭,真是山有山威,泉有泉声了。
我从没有把骊山认真当山看。我总觉得它更多的是摆设、雕饰和人世间说长道短的是是非非。就象接触某些人,其地位、名声、权势、超过了他本人。我总认为,名气可不是什么好事。
骊山就有太多的名气,有太多的典故,有太多的风云人物,压低了山,涂抹了山,雕琢了山,变态了山。山不再是大自然伟岸的男子汉,仿佛带了褒姒的媚笑,贵妃的娇态,政治家们的韬略与地下幽灵的神秘了,人们忽略了骊山本是一座山了。
愈向上,峰愈奇,愈险;涧愈幽、愈深;遇见一位挑着瓦坛子的汉子,说家在山深处,从县里买了东西回去,他步履轻捷,一会儿便消失在山道崎岖后。又遇见几位大笑大唱的年轻人,说从烽火台那边下来、迷了路,不料踅进了这么个仙境,所以乐得手舞足蹈了。
我刹时生了羡慕,生了妒嫉。
“也不晚么,你不也到了这地方!”朋友笑我,我也笑起来,真的,人生无论迟早,许多事情,识得真谛,都谓幸事。
名人常叙说名人的苦恼,我总疑心那是一种矫情。莫非,名山也有名山的烦忧?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