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阅读
  • 0回复

缅甸纪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5
第6版(国际)
专栏:

缅甸纪行
胡玉泉
中缅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人民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结成了“胞波”情谊。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一行7人,不久前应邀访问了这个美丽的邻国。
绿 色 的 馈 赠
缅甸向有“森林之国”的美称,森林面积占这个国家面积的57%。这绿色的馈赠,使这个国家的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缅甸有一种名叫檀纳卡的树。它不开鲜花,也不结甘果,可是用这种树皮磨成粉,却是男女老少皆喜爱的一种化妆品。刚到缅甸,见到几乎所有妇女,还有一些儿童,脸上都擦着一种黄澄澄的东西。人们介绍说,“这叫檀纳卡树粉,擦上一是保护皮肤,凉爽宜人,不怕太阳晒;二是妇女们也认为这是一种美。你仔细看看,她们涂的形状并不一样。”妇女们见中国朋友对此很感兴趣,便立即把树皮磨成粉,一定要我们擦一擦。
被称为“水果之王”的芒果,在缅甸是很多的。一棵芒果树能产几百斤甚至上千斤。芒果除当水果吃外,还可以制成泡菜,缅甸人民一年之中有半年的时间以它为菜。据缅医药典记载,芒果的花、叶、果实均可入药,我们虽然没有赶上芒果采摘季节,品尝“仙果”,但它们那躯干高大、枝叶繁茂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中。
我们在各地博物馆和寺庙参观,见到一些用贝叶书写的佛经,也有皇帝用贝叶发出的“御旨”。这种贝叶,就是贝多罗树的叶子。人们将长到八九年树龄的叶子采摘下来,经过浸泡、切割、磨光、打洞、划线等工序,就可以制成供书写的“贝叶”。这种“贝叶”类似我国古代的“竹筒”,是古代缅甸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驯 化 大 象
缅甸许多地方交通不便,没有铁路和公路,大批木材的运输要靠大象。仰光动物园的馆长,对大象颇有研究。他说:“据林业部门估计,缅甸约有野生象4000至5000只,国家木材公司有家象2300只。”缅甸政府采取了严格的措施保护大象。在全缅甸划分了12个自然区,每年只允许在一个自然区捕捉大象。木材公司每次捕捉大象,要经林业部批准,然后才能聘请私人捕捉。馆长先生接着说:“在捕捉过程中,林业部还要派人监督。私人捕捉一只大象,弄到国外可卖一万多美元,偷猎者要受到法律制裁!”
馆长介绍说,驯化大象往往要用很长时间,也很有趣。把捕到的大象捆绑起来,然后人慢慢接近、抚摸它,还要给它洗澡,慢慢熟了,再一点点地松绑。最后把象的全身都抚摸到了,叫它感到人对它确实没有什么危害,再全身松绑。这样一只野象也就逐渐驯化了。大象一般能活到60岁,所以木材公司饲养的大象,到“退休”前,可以为公司服务四五十年。
“胞 波” 情 深
缅甸政府宣传部长兼文化部长吴昂觉敏和宣传部副部长吴代梭,在接见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时说,缅甸人民唯独对中国人不称“外国人”,而亲切地称为“胞波”。在缅语中“胞波”意为“一母所生”的兄弟。曼德勒省人委主席吴牛温先生盛意宴请了我们。他曾担任过3年缅甸驻华使馆武官,不久前才回国。他说:“现在中国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吃、穿确实不成问题了。这么一个大国,又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搞到今天这个样子,确实不简单!”
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成员兼翻译王善忠,是在缅甸出生的。他父亲是华人,母亲是缅甸人。他有5个兄妹在缅甸。这次,他兄妹6人在仰光团圆。缅甸政府官员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说:“吴德吞(指王的缅甸称呼)就是我们两国‘胞波’关系的生动体现!”在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下榻的大湖旅馆,当一对年轻的服务员夫妇,得知中国新闻工作者代表团第二天就要回国时,起了个大早,到街上买来了一盒缅甸风味食品,送到我们餐桌上,要我们每个人务必品尝一下。还有一些缅甸朋友,给我们送来了咖啡、胡椒等,并分成几包,写上赠送人的姓名,让我们带回国。这亲切的情谊使人难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