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阅读
  • 0回复

储蓄史话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储蓄史话
朱雪明撰文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有“储蓄”一说。据恒宽的《盐铁论·力耕》载:“半年岁登,则蓄积以备乏缺。”不过,那时的储蓄是指积存谷物、畜牲之类的实物,有别于今天的储蓄金钱,但都是积贮备用,意义是相同的。
到了西汉,储蓄也逐渐由实物转为金银和钱币。当时,民间出现了一种名叫“扑满”的储蓄工具,用粘土烧成的封闭式小瓦罐,储满后则需扑破才能取出存款,“扑满”也由此得名。“扑满”是古代妇女和孩子们喜爱的小银库。另一种储蓄方式叫“窖藏”,就是将金银或钱币放在坛罐内,封好后埋藏在地下或墙壁夹缝等隐蔽之处。这种储蓄方式,直到解放前不久还相当流行。
到了唐代,经济空前繁荣,大都市里出现了商人开办的“柜坊”,这是我国最早的专门办理储蓄的机构。“柜坊”代客保管金钱和财物,收取手续费,客户需要时可凭券或约好的信物支领。宋、元之后“柜坊”渐渐演变为“钱庄”,储蓄业务日益扩大。下逮明、清,工商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大商人为了筹集资金,纷纷在各大城市设立了“票号”、“钱庄”、“银号”之类的信用机构。它们接受存款,并有定期储蓄和活期储蓄之分,同时付给储户一定的利息。上海的“钱庄”直到解放初期还存在,于1952年底才合并为公私合营的银行。
现代的银行最早出现于欧洲。世界上第一家银行是1171年创立的意大利威尼斯银行。随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德国的汉堡、英国的伦敦等地也相继设立了银行。光绪年间,我国开设了第一家商业性质的银行,名叫“中国通商银行”。1908年,它改名为“大清银行”,成为我国第一家国家银行。现代银行兴起以后,储蓄仍为其主要业务之一。
(摘自2月2日《市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