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阅读
  • 0回复

“馒首”琐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5
第8版(每周文摘)
专栏:

“馒首”琐考
章达、金柏撰文说,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中,有这么一个细节:刘备被围巴城以后,诸葛亮寝食不安。一天,下人子安给诸葛亮端来一盘饭菜,剧中人称盘中的主食为“馒首”。
据考,先秦之前,人们充饥物一般是颗粒粮。吃饭时,把炒熟的颗粒粮(称作“糗”)调上水就吃了。出门远行时,用竹编器物装“糗”,用瓦壶盛水,这就是“箪(dān)食壶浆”。战国时期出现了面食。《墨子·耕柱》篇中就有个“饼”字,据专家说,这是中国古籍中第一次出现的“饼”字。可是,墨子的时代没有石磨,只有杵臼,用杵捣臼不可能生产出很多面,所以面食尚为稀罕物儿。
大约在秦汉年间,中国有了石磨,面食也随之风行起来。那时,面食名称上都要加一个“饼”字,如煮饼(片汤)、炉饼(烧饼)、环饼(面圈)、笼饼(死面蒸饼)等等。
到了晋朝,人们才吃发面面食。《晋书》记载:官至丞相的何曾,“性奢豪……蒸饼上不坼十字不食”。何曾吃的这种“坼作十字”的蒸饼,就是我们现在吃的开花馒头。但何曾的时代不叫它作馒首,仍叫蒸饼。
诸葛军师在两晋之前,不可能吃上“馒首”。
(摘自1月26日《中国食品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