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4阅读
  • 0回复

莫让机井变“文物”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6
第3版(经济)
专栏:来信

由于管理不善,设备老化,渠道平毁和电力、柴油缺乏,淮北平原的上十万现代化机井,大多遭到毁坏。农民们呼吁——
莫让机井变“文物”
文物出土,是值得庆幸的事情。但是记者在安徽淮北平原见到的“出土文物”,却是遭受破坏的现代化机井,令人痛心!
淮北平原1980年前拥有现代化机(电)井13.8万眼,其中11.2万眼配套齐全,有效灌溉面积达600万亩以上。然而到1984年底普查时,保存完好的机井仅剩下3.4万眼了。以后继续减少,由于管理不善、设备老化、渠道平毁和电力、柴油缺乏等因素,近年来淮北地区投入抗旱的机井只有四五千眼。其中阜阳地区去年8、9月间遭受严重旱灾时,能开机抽水的只有1080眼,仅占原配套机井的2%。
为什么那么多机井不能使用呢?记者作了一些调查。固镇县张巷乡土楼村,1978年一年打了50多眼机井。可我们进入灌区时一眼井也看不见。“井呢?”一位正在挖地的农民气哼哼地说:“早变成地下‘文物’了!”他带我们来到一块田里,试探着用锹一挖,果然发现一个黑黑的洞穴,幸好还有个盖,不然早就被泥土填平了。这位农民说,当年省水利厅帮助打井时,全都配了井泵,架了高压电线。如今,机泵变卖了,高压线被人偷拆了,杆子被人拔了。有的农民嫌承包田里的机井占地,又怕别人挑水踩坏庄稼,犁地时陷伤牛腿,就干脆把机井埋了,再过些年,恐怕连井址也记不得了。
记者在阜阳地区听到不少“临旱找井”的事情。利辛县王人乡小蒋庄,原来打的几眼机井埋入地下久了,人们记不清井址。大旱之中,村党支部书记急得满地寻找,终于找到一眼井,抢修好安上水泵,全庄30亩黄豆很快浇了一遍“救命水”,接着又帮邻村浇了18亩田。这下群众醒悟了,两天后又找到一眼井,安上两台水泵抽水,又为30多亩庄稼解除了旱魔的威胁。“护井公约”也很快订出来了。
在许多地方,一方面是建好的机井被破坏,一方面群众又急着想重新打机井。80%的机井遭到破坏的砀山县,目前就有一两千户农民正在申请自费打机井。
另外,淮北地区井灌用电、用油问题应尽快得到解决。现在只有在遇到严重干旱时,省里才采取临时措施调拨抗灾的油、电。平时农民想浇“增产水”,全靠到处奔走买高价油、议价电。农民叹道,“一缺电,二缺油,一到灌溉就发愁”。
新华社记者 张传宣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