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阅读
  • 0回复

国家科委对科研机构和企业抽样调查表明 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双方有利 企业对科技人员吸引力还不强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6
第4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国家科委对科研机构和企业抽样调查表明
科研机构与企业结合双方有利 企业对科技人员吸引力还不强
本报讯 最近,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对冶金、化工、机械、轻纺、电子、商业等行业的379个独立科研机构,316个企业,264个企业科研机构进行了抽样调查。初步分析表明,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与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展开,使科技体制改革的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也为科技与生产的进一步结合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了科技工作
面向经济建设,也促进了科技事业
自身的发展
被调查的379个独立科研机构中,通过科技体制改革,科研课题数目增多的机构为75%,科研水平提高的为61%,课题规模增大的为47.8%,课题难度增加的为57.6%,课题平均周期缩短的为67.9%,科研机构自主权扩大的为50.1%,职工培训机会增加的为47.9%,职工生活水平提高的为82.1%。
90%的科研机构主要是向中小乡镇企业转让技术,78.2%的科研机构主要采取技术有偿转让的方式。在面向经济的过程中,科研机构自身的经济实力有所加强,人均院所组织收入、人均技术转让收入、人均科研经费等三项指标,1986年比1985年提高的科研机构分别占64%、66%和80%。实行经费改革的科研机构各项指标均优于未实行经费改革的科研机构,这类科研机构多数与企业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技术成果转移具有明显的跨部门、跨地区特点。
现行科技体制改革政策虽取得
了一定的成效,但还不能满足当前
企业技术进步的需求
对316个企业的调查表明,1986年产品畅销的企业已从上年的48%下降到28.4%,同时产品滞销的企业从11%上升到19.9%,企业经济效益有下降的趋势。出现以上情况,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的经济机制仍然是“数量型”机制,尚未形成“效益型”机制,特别是1986年以来,结构性矛盾更为深化,在生产领域里,能源、原材料生产的发展滞后,国民经济中的“瓶颈”继续收缩;在流通领域里,适销对路的产品十分匮乏,滞销产品积压现象日趋严重,生产结构不适应消费结构的变化,市场环境的变化正在迫使企业必须更加注意产品结构的调整,加快产品的更新换代。
随着外部环境及内部条件的变化,企业需要与科研机构实行更紧密的结合。有70.8%的企业认为其厂属技术开发力量对企业生产经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表示“生产经营中无技术开发需求”的企业仅占2.7%,这些企业主要是地方企业,或是拥有紧俏产品,如冶金企业,或是有更多的机会获得无偿技术。但据调查统计,在当前科研生产横向联合中,有59.7%的科研机构还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与企业(主要是中小乡镇企业)偶然联系,21.6%的科研机构与企业有相对稳定的合作关系,14.6%的科研机构与企业形成有共同组织章程的科研生产联合组织,而与企业形成统一经营、统一核算的科研生产联合组织的仅占1.6%。
坚定而有步骤地调整科研机构
的组织结构,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客
观需要
调查表明,有85.9%的企业和64.8%的独立科研机构主张改变我国科研机构组织结构现状。
企业多主张将技术开发型科研机构并入企业或企业集团,但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选择各种规模的科研机构时又有所不同。中小型企业多选择50人以下的科研机构,而大型企业尽管92%已拥有自身的技术开发机构,但对从50人以下直至200人以上的科研机构仍有需求。
尽管企业大多希望与科研机构合并,同时多数独立科研机构也主张改变现状,但真正愿意进入企业的科研机构仍是少数。调查中,有35个独立科研机构(占总数的9.4%)表示愿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据分析,其中多数为地、市属科研机构,人员大都在50—100人之间,有的已实现经费自立。
对264个企业科研机构调查表明,尽管企业科研机构对企业生产经营起到较大作用,仍有23.2%的表示愿意脱离现属企业(其中有12个机构希望成为独立科研机构,占总数的4.5%),有59.2%的科研机构反映科技人员不能安心于本职工作。造成企业科技队伍不够稳定的主要原因,一是多数大中型企业尚未搞活;二是企业科研机构缺少相应的自主权;三是部分企业领导不重视科技工作,不懂得科技规律;四是与独立科研机构相比,现行的某些政策对企业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不利。持这种观点的企业科研机构占总数的64.3%。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企业缺乏对独立科研机构的吸引力,甚至难以维持现有科技队伍。目前企业流出人员多为35—50岁的中年技术骨干,主要的流向是政府机关和独立科研机构。多数企业估计人才流动放开后,其科技人员将进一步减少。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