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阅读
  • 0回复

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加强增产节约运动领导的通报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0-09
第3版()
专栏:党的生活

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加强增产节约运动领导的通报
编者按:中共中央东北局关于加强增产节约运动领导的通报,总结了东北所有国营和公营的工厂、矿山、企业中正在热烈开展的增产节约运动,提供了领导这一运动的基本经验,即依靠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发动群众,充分发挥企业的潜力,提高工业生产与改善企业管理,来完成增产节约的任务,并为今后发展工业生产打下更好的基础。通报中批判了不相信群众创造力的错误观点和官僚主义的作风,确定了为继续开展增产节约运动所应进行的必要措施。这对于加强全国工厂、矿山、企业中党的领导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转载了这个通报的全文在这里,供各地参考。一
城市工作会议后,东北所有国公营厂矿企业都先后开展了群众性的增产与节约运动,并已获得了初步的成绩。到目前为止,各企业计划增产节约的价值已超过一千万吨。在运动中有些厂矿(如沈阳的冶炼厂、五三厂、机器二、六厂、橡胶四厂、大连的玻璃工厂、化工厂、哈尔滨的水泥工厂、抚顺市的露天矿、鞍山的化工部等)党、行政、工会、青年团的领导干部认真地学习了高岗同志的报告及其他有关文件,对本企业内部情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干部与全体职工中反覆地进行了政治思想教育与经济知识的教育,统一了思想认识,提高了全体职工的政治觉悟。在群众觉悟提高的基础上,组织科股技术人员、成本管理人员及其他管理人员,深入车间,协同广大职工开展挖潜力的运动,挖掘潜力之后,制订出以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为重点的全厂、车间、班组与个人的增产节约计划,并以合同制与小组爱国公约的形式把各个单位、个人的计划组织成整体,开展竞赛,推动运动前进。这类厂矿车间、小组的计划大大地超过了上级分配的任务。如机器六厂的计划大于局原分配计划的四倍;机器二厂第六车间的计划大于厂部分配的任务三倍;五三厂局给的计划是三万吨,经过厂里干部的讨论提高到三万五千吨,但经过群众发掘潜力之后,提高到四万三千九百三十吨。其中降低成本占百分之五十多,增加产量占百分之二十多,节约流动资金占百分之二十多,八月份已完成五千六百四十二吨。冶炼厂铜电解、铜鼓风炉、反射、铅鼓风炉四个车间,八月份计划增产节约一、六七七吨,实际上完成四、三六七·五吨,为原计划的百分之二百六十;大连玻璃厂孙德友小组,半年增产节约的计划是四六二吨,由于该组提高了质量,节约了小玻璃,七、八两月已完成二五二吨;大连化工厂七、八两月提合理化建议三百件,半年可增产节约七千吨粮。这些厂矿已获得不少成绩,并创造了若干有益的经验。
但有些企业领导机关与某些厂矿,至今尚未掌握增产节约的基本精神是在于依靠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潜力,推动工业生产与改善企业的领导。而采取单纯的任务观点,不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以官僚主义的态度来领导这个运动。因此,就产生以下的现象:(一)把增产节约的重点仅仅放在加速资金周转上(其中不少单位只是片面的强调处理呆滞材料,其中典型的是七道沟铁矿,清理积压所节约的资金,占其增产节约总额的百分之八七·六),而对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成本这方面则注意不够。如电工局增产节约二十万吨粮食,其中节约流动资金十六万余吨,增产三万余吨,降低成本仅七千五百三十四吨。机械局向工业部报告的增产节约四十八万吨粮食的计划,其中加速资金周转为四十万余吨,降低成本四万余吨,增产利润三万吨。而更典型的是煤矿管理局,该局增产节约计划为九万七千吨,而加速资金周转为八万七千吨,增产一万吨,根本没有降低成本的计划。
(二)有的厂矿把上级分配的增产节约计划,采取逐级向下分摊任务与按人分配的办法。如电工七厂就是如此;另外机器四厂,每个管理人员分摊的任务是一吨又七百六十公斤,徒工每人一吨又四百零五公斤,技工每人三·二吨。(三)有些厂矿的领导干部把增产节约单纯看成为财政任务与消极的节约观点。如橡胶七厂领导干部在动员增产节约大会号召全体职工完成“财政任务”。沈阳化工厂曾打算把三个没有开工的场子,卖掉一个场房和机器,把钱凑起来上缴。辽东省营化工厂接到增产节约的任务后,没有认真地研究和学习有关城市工作会议的文件,就把厂里暂时用不着的机器卖掉。橡胶三厂因为能完成生产任务,就能实现增产节约的数字,因而就不再进一步发动群众发掘潜力,并且有的领导干部说:“不是交上钱(指增产节约任务)就算吗?我们计划订不订都行。”某机器厂制订增产节约计划时,职工情绪很高,但由于缺乏领导,科股人员的计划重点不是如何深入车间为生产服务,而是每月保证少用几张纸,少领几个钢笔头等。某些厂矿由于未教育群众,群众不了解增产节约的积极意义,所提出的计划只限于“少用机器油”、“节省手套”、“不用鞋盖”、“少用洋钉”等。(四)有些厂矿的领导干部,由于官僚主义作风,不注意技术人员、职员的工作,因而那里的技术人员、职员思想上、工作上,至今存在着极严重的问题。如机器七厂的不少技术人员,仍经常坐在办公室不深入车间,并存在“怕工友出难题”、“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错误思想;工程师则认为:“如果叫我到一个车间,岂不影响了全面”,但车间主任因为凿岩机的某种“插牙”始终不合格,找了工程师三次,而工程师最后的答覆是:“这点小事,找我干什么?”该厂的空气压缩机因硬度不合格,找技师研究,技师说:“我管砂眼的,不管硬度。”
(五)地方工业方面有些省市的领导干部,认为增产节约运动只是国营厂矿的任务,与地方工业无关。因而不采取积极的态度,少数省市直到九月初旬才正式布置这一运动。
上述现象应引起企业行政与各级党委的重视,并迅速予以解决。二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增产节约运动获得更大的成绩,应采取以下措施:
(一)组织企业干部继续学习研究讨论城市工作会议有关文件与学习先进厂矿的经验,端正领导思想,使所有领导干部领会并掌握增产节约的关键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来发挥企业潜力,提高工业生产与改善企业管理;而不是单纯依靠处理某些呆滞材料与仅仅推销某些积压成品而完成财政任务(这当然是应该做的);更不是像某工厂所提出的“找仓库、挖仓库”来解决问题。增产节约的目的不仅是完成今天的任务,而更重要的是为今后发展工业生产打下更好的基础,这就要求所有厂矿企业中的领导干部深入运动,站在运动之前,领导运动。通过增产节约运动,把经济核算制推进一步,把企业管理提高一步,把职工的政治觉悟、业务水平、技术水平提高一步。
(二)采取有效的办法,对管理人员、全体职工继续进行深入的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应包括:1、增产节约的政治经济意义。2、列举事实说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的一致性。3、反覆说明提高质量,是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完成增产节约的重要方法之一,不但今天质量大检查时需要,今后任何时候都需要,只有职工思想上明确了这一认识,才能将提高质量成为经常的工作。因此,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教育,推广郭瓦廖夫工作方法,推广先进经验开展合理化建议,是极为重要的工作,必须大力进行。4、有计划地对职工特别是工人进行经济知识的教育。只有厂矿的领导干部,对本企业的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掌握了具体情况,结合上述教育内容,以算细账的办法,对职工进行反覆教育,从思想上发动了群众,增产节约运动才有巩固的思想基础。五三厂、冶炼厂除进行了深入的政治思想教育外,并组织成本人员与抽调科股一般管理人员,加以训练,共同下车间教育工人,帮助工人计算材料、零件成品价格,以确立职工注意质量与成本的思想。这一办法各地可以采用,只有全体职工的政治觉悟与业务水平,继续不断地提高,才能把运动开展的更深入更广泛。
(三)各级领导机关要深入厂矿,认真地进行检查工作。目前检查的重点是:质量大检查是否真正解决了问题,工业部所规定的几种制度是否确已建立,增产节约计划的重点是否放在提高质量、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上,计划中有无具体措施,科股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是否深入车间,为车间生产服务,群众是否真正自愿自觉为完成自己的计划而行动起来(包括合同制的推广与增产节约运动开展竞赛的情况),各厂矿执行计划中存在什么问题。在深入检查中随时总结先进经验,纠正缺点,使运动不断前进。
(四)为了使质量大检查达到预定的目的,并为今后增产节约奠定巩固的基础,在厂矿工作转入加强车间工作,开展车间经济核算制之前,领导上必须一个个地检查所属厂矿是否真正按照工业部关于质量检查的要求建立了必要的制度,以及这些制度贯彻的情形。凡此均应作出正式总结,经上级批准后,才得转入加强车间经济核算的工作。以保证今后工业产品质量的优良,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三为了及时的了解增产节约运动的情况,东北局要求工业部、财政部、贸易部、农林部、林务局党组、东北铁路办事处政治部与各省市委自九月份起每月将所属国公营工业生产单位(机关经营的企业在内)增产节约运动进行的情况、具体收获与经验(包括具体增产节约数字在内)、运动中存在的问题报告东北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