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让人们笑着同过去告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6
第7版(国际)
专栏:

让人们笑着同过去告别
周必忠
近几年,在朝鲜花团锦簇的影坛上,以《我们家的问题》为开篇的家庭问题系列故事片,宛若一簇簇清新的腊梅,散发出独特的幽香。这些影片以某邮电局长夫妇为主人公,通过轻喜剧的形式,揭露批判社会上因旧思想而产生的种种不正之风,促使人们在忍俊不禁之后进行严肃的反思,下决心同过去的旧我告别。由于内容与形式的巧妙结合,反映的又是人们日常关注的问题,影片放映之后,受到广泛的称赞。其中第四部《我们楼上一家的问题》,曾译成中文,改名《婚事的风波》,在我国文化部举办的《朝鲜电影周》期间放映过,受到中国观众的好评。
这些影片的编剧李希赞是一位精力旺盛、很有才华的中年作家,现任朝鲜电影文学创作社第二创作室室长。由于他在朝鲜东海岸边一个半农半渔的家庭里长大,自幼就熟悉劳动人民的生活,大学毕业后又专门研究过十年民间文学,1971年改行从事电影剧本的创作。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扮演主人公邮电局长的金世荣,是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的人民演员。扮演邮电局长妻子的韩吉明,是朝鲜艺术电影制片厂的中年演员。她性格温和,电影大学毕业后,一直扮演少女角色。这次扮演一个性格泼辣的角色,却一举获得成功。
作为记者,在朝鲜我曾就这组家庭问题系列故事片采访过他们。下面是他们当时的谈话记要。
李希赞:70年代初,我写了电影剧本《婚宴的日子》,批判了农村青年在结婚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的做法,我感到这种习惯应当改变。放映后,议论纷纷,我没敢继续写。后来,金正日同志指示要写下去。我考虑到,家庭是新旧思想矛盾交锋和实现革命化的一个重要场所,因此,从1973年起,就以家庭为背景,开始系列片的创作。到1981年底,共写了九部。第一部《我们家的问题》,写某邮电局长因惧内严重失职,最后被撤了职;第二部《我们邻居家的问题》,写复职后的邮电局长帮助区行政委员长一家;第三部《我们楼下一家的问题》,写一家旅馆女接待科长干预男人的工作;第四部《我们楼上一家的问题》,写女大学生在母亲的怂恿下见异思迁;第五部《我们大哥家的问题》,写一农村青年依仗亲戚权势到城市落户;第六部《我们岳父家的问题》,写媳妇虐待婆母;第七部《我们姐姐家的问题》,写婆母虐待媳妇;第八部《我们亲家家的问题》,写父母对子女的溺爱;第九部《我们小弟家的问题》,写不靠党组织而靠干部个人。现在正构思第十部,初步想法是写家庭生活中的同床异梦。
金世荣:批评干部是困难的,弄不好会得罪干部。第一部上演后,有的邮电局长就质问:哪有这样的局长?所以,我们开始时都有些拘谨。后来,党批评了我,要我大胆些。那以后,我才放开了手脚。
李希赞:电影是采取典型化的手法。但一些细节都是来自生活,人物的台词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用语。
韩吉明:电影中出现的否定人物,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可以被改造的,因此,我们不害怕。它说明,我们的社会教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李希赞:把问题揭露出来,说明我们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有力量去改变它。过去的一些喜剧作品,常常是让人们一笑了之。我想不能只是为了观众在一个半小时内发笑,要促使他们笑后在思想上能有所触动,受到教育。影片放映后,文艺界是肯定的,认为是寓深刻的教育内容于轻喜剧形式之中。
韩吉明:电影一放,红了演员,却冷落了作家。
金世荣:作家每年要下去生活三至六个月,他的生活基地是普通江区制鞋厂,那里女工多,便于体验生活。剧本脱稿后,要征求意见,多次修改。开拍前,还要组织群众进行现场评议。当然,我们为了扮演好角色,也访问过许多家庭,甚至还到法院了解过离婚等情况。
韩吉明:群众看完电影,给我们写了很多信。有的老太太说她家的媳妇变好了,还有的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新线索,要我们拍下去。甚至有的直接找到厂里来。我到农村搞宣传时,不少群众就让我帮助解决他们家的问题。
李希赞:看来我还得继续写下去。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