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阅读
  • 0回复

深化农村改革 增强农业后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7
第2版(经济)
专栏:

深化农村改革 增强农业后劲
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全局。本报经济部于2月12日举行座谈会,邀请部分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就“如何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问题展开了专题讨论。现将发言的主要内容(包括书面发言)摘登如下。我们欢迎各方面,特别是在农业第一线工作的同志踊跃来稿,就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 ——编 者
农业后劲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全局
石山 (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农业后劲不仅是农业自身的问题,也是一个全局问题,它涉及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农业后劲又不仅是种植业的问题,它包括乡镇工业等农村各业。从现在起到2000年,农村到底如何发展,是一个极大的问题。潜力何在?阻力何在?很值得研究。我想恐怕要研究这样三个方面,可称之为“硬件”、“软件”和“负件”。“硬件”指投资、水利、交通等设施建设,这非有不可;“软件”主要指政策、组织、管理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智力开发等等;“负件”指那些妨碍、抵销农业后劲的种种因素,如耕地减少问题、沙漠化问题、污染问题等等。三个方面问题,都要着眼长远,认真研究,不能急功近利。
姬业成 (国务院办公厅):农业发展后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对此要有足够的认识。即使做农村工作的同志,也不是都认识了。这几年农村形势确实好,但也有些人陶醉了,盲目地认为农业没什么大问题了。应当清醒地看到,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些已经表现得很明显,不是什么潜在问题。
影响农业后劲的另一个问题,是短期行为。有的地方政府就存在着短期经济行为,为了任内有实绩,什么快上什么,忽视长远建设。据了解,去年农民的生产投资兴趣有所减低,这里原因是复杂的,但很重要的一点,也是短期经济行为在作怪。农业要有后劲,必须有效地解决干部和农民中的短期行为问题。
刘尧传(国家计委农林局):后劲不足,已经成为农业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问题。为了逐步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牢固树立农业是基础的观念。由于农业形势的迅速好转,近几年一些同志对农业是基础这个观念淡薄,有的甚至认为农业不再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种错误认识对实践是有影响的。以农业为基础,决不是我国短期内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基本国策。决不能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有了较大发展,就认为我国农业已经过关;决不能认为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就万事大吉,从而忽视增加农业的投入,忽视农业发展的后劲。必须加强各行各业,特别是工业对农业的支援。
农业面临新的考验
石山 在我国农业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制约因素。对这些可能抵销我们力量的“负件”,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如:(1)沙漠化问题,发展速度是惊人的,在过去25年间,我国沙化面积增加了近四万平方公里。今后发展趋势会怎样,必须认真研究;(2)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呈扩大趋势,毁掉大批农田;(3)一些地方地下水开采过度,地底下形成了“漏斗”,地下水的水位逐年下降;(4)缺水城市增多,可一些城市还在兴办高耗水工厂。没有水,只好挤农业用水,农业怎么办?(5)工业污染严重。据统计目前工业排放的废水多数未经处理就排进江河湖海,污染了水域。而每年产生的大量工业废渣,又要占许多土地;(6)一些城市向农村下放污染环境的工业,而乡镇企业中部分有污染的又不能及时得到治理。污染的扩大,使农副产品质量受到影响,降低了市场竞争力,等等。增强农业后劲,就要研究解决种种“负件”性的问题,不能再犯类似过去那种“粮食没过关,其他顾不上”的错误了。
郝林生(农牧渔业部农业局):目前我国农业发展后劲确实不足,尤其是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种植业后劲不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业和粮食生产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速度。但近两年,种植业尤其是粮食生产发展放慢,1985年粮食总产下降幅度大,1986年做了很大努力,仅回升100多亿公斤,棉花生产下降局面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油料、糖料生产也出现下跌迹象。农业生产的这种状况,不适应社会和市场对粮、棉、油、糖的需求;不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就很难适应国民经济今后发展的需要。
近两年农业发展中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是基础脆弱、后劲不足。具体地说,一是耕地面积日趋减少,1985年与1978年相比,减少近4000万亩;二是现有耕地中,旱涝保收农田面积仅占20%,土壤肥力水平呈下降趋势;三是农业基建投资占全国基建总投资的比重下降,其中农田水利建设1980年为21亿元,1984年下降到11亿元;四是农业机械老化,利用率低。据有关部门调查,近几年农业机械虽然连年增加,但种植业机械化水平却在下降
(机械面积减少9000多万亩),相当一批的农业机械,超过使用年限;五是农业机械技术基础薄弱,尤其是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六是农业生产资料供需矛盾突出。虽然国家近几年采取措施,增加化肥等生产资料的供应,仍然不能满足生产发展需要。农业的后劲不足问题,非一日所致;增强农业的后劲,也非一日之功。因此,要从长远发展着眼,扎扎实实地积蓄;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综合治理。
高鸿宾(农牧渔业部政策法规司):我国畜牧业“六五”期间年递增10.6%,速度之快,为建国以来所未有。但也面临后劲不足的问题。目前有两个难题,一是粮食市场价格上升,畜牧生产成本增大,经营利润减少;牧区草场退化严重,短期不易恢复。二是生产服务体系如防疫、繁育、饲料加工等十分薄弱,与生产发展不相适应。种种情况表明,畜牧业今年可能遇到一个“坎”,弄不好将发生某种程度的衰退。从长期看,畜牧业发展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都不算宽松。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现状、目标和速度进行再认识,以扎扎实实的措施培植它的后劲。
丁泽民(水利电力部农田水利司):农田水利,既是科学种田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基础设施。据统计,我国灌溉面积不到耕地的一半,而灌区生产的粮食却占全国总产的2/3,在北方旱区,无灌溉即无农业。
现在面临的突出问题,一是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减,我部统计仅由此一项,“六五”期间灌溉面积即净减1400多万亩。这种吃老本的状况继续下去,恐怕要维持农业生产现状也是困难的。另一个问题是北方水资源紧缺,已日益成为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要增强农业后劲,农田水利就应适当发展。我部计划,到1990年灌溉面积净增2000万亩。这需要劳力、资金和物质的投入。去年经国务院批准,每个农村劳力每年要投10—20个积累工,结果去冬有5000多万人投入农田水利建设,今后要坚持这一条。
郭裕怀(山西省人民政府):山西省农业近两年连续减产,粮食产量退到70年代末的水平,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减少15元。这说明我们农业的基础还是很脆弱的,经不起自然灾害的打击。农业减产,是人们容易看到的问题,而还有一些问题,如农民对扩大再生产投资减少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从去年我省农民现金支出的结构来看,农民的生活消费支出增加,生产费用支出减少,平均每个农民生活费用方面的现金支出比上年增加14.7元,增长5.4%;而用于生产费用的现金支出比上年减12.1元,下降了11.2%。生产投入的减少,必然影响农业基础设施的增强,这是更值得我们重视的问题。
深入改革靠政策挖掘农民中的潜力
郭书田(农牧渔业部政策法规司):怎样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讲,农业的后劲是农民积极性的问题。从面上的情况看,这方面大有文章。例如要吸引农民手中的闲散资金,应造成一个良好稳定的政策环境,此外,还可以考虑倡导建立民间信贷组织和开发银行。
王贵宸(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要使农民保持旺盛的生产、投资积极性,就要继续深入改革,进一步解决权和利的问题。现在一是供销、信用的利润没有完全回到农村,二是农民已经得到的自主权和利益没有完全的保证。比如:土地承包15年以后怎么办?有些农民心里没有底。这些问题要通过深入改革来解决。
祖国补(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与投入的关系。这两者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不能说现在不再需要靠政策,只需要讲物质投入了。前几年农业的迅速增长,主要是改革推动的结果,但其中有长期积蓄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农民成倍增加物质投入的作用。现在,一些潜在的问题暴露出来,农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增强后劲,首先还要依靠改革,依靠组织体制的创新、政策的创新,同时,增加新的投入。投入从哪里来?也离不开改革。因为只有改革才能造成良好的投资环境,才能形成使物质投入得到有效利用的新机制。
郭裕怀 现在农业生产的增长越来越密切地同整个国民经济相关联,农业投资的增加,不能脱离国力的承受程度。突破农村资金不足的问题,主要还在于引导农民增加投入。去年我省农民人均储蓄和手存现金比上年增长27.7%,其中手存现金增加近29元,如果每个农民多拿出10元投入农业生产,全省就是两亿元。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稳定并鼓励农民的生产热情,农村改革要在这方面多做文章。这些年农民的积极性是高的。但在一部分农民中,还存在某种不安全、不稳定感,这说明农村还需要稳定完善已有的进取机制。另外,信贷、税收和各种农村政策法规也不尽健全,农民作为商品生产者在行为和组织化程度上还不够成熟,这些都需要在农村的深入改革中解决。
陈锡文(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逐步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是农村第二步改革的中心任务。为了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农民感到种粮有利可图,一定要实行“稳一块”、“活一块”,即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并行的“双轨制”。现在有的地方出于地方利益,封锁粮食市场,农民的粮食上不了市,该“活”的那一块也活不成,农民就会由于减少收入而降低种粮积极性。因此,粮食收购的改革必须坚持,不能动摇。
政府的政策倾向和经济行为,对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发展的影响极大。现在不少地方是换一任书记就改一次目标,换一套办法。例如,有的同志把农村盖新房的数量当作衡量经济成绩大小的标准,甚至采取发放无息贷款的方式“扶持”农民翻盖房子,结果把本来可以用在生产上的一部分资金全引到盖房上去了,许多农民为此欠了债。另外,对农村财产关系的法规化工作也应抓紧进行。据估算,目前农村生产性固定资产的多半是属于农户自有的,如果再不制订明确的保护性法规,农民不放心,就不敢再投资扩大再生产了。 (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