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阅读
  • 0回复

磨坊新生的联想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7
第8版(副刊)
专栏:

磨坊新生的联想
毛锜
报纸上,一则报道题目叫《磨坊的新生》。乍一看,我还以为是乔治·桑当年描写过的那座名叫安吉堡的“漂亮的磨坊”,又在那个长满椽树和芦苇的美丽山谷里再现了呢。可仔佃一看,才发现报道中所说的磨坊并不在法国的乡野,而是在美国东西部的原野上。报道是用如下一种惊叹的口气开头的——“虽然美国拥有世界‘超一流’的工业技术,而且设备先进的大型企业遍布大城小镇,但是古老的磨坊最近却奇迹般地在美国获得了新生。据报道,从东部的弗吉尼亚州到西部的俄勒冈州,计有350余座磨坊已开始工作,它们隆隆的轰鸣声与大工业的噪音正一起交响着……”
我不得不佩服在这个以高频率花相翻新相竞争的资本主义国家,可真有些人富于心计,不争趋时。原来他们恢复这些古老的磨坊,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心血来潮,发思古之幽情;也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一些人重新领略过去迷人的田园风光的愿望,而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既节约能源,又“不会产生任何工业污染”。精于经济核算的美国人,可真是会拨弄心中的小九九。不管是新的、旧的,只要有实用价值和欣赏价值,他们也是“不薄今人爱古人”,兼收并蓄的啊。
由此我便联想到我们国内当前一个争论不休的热门话题,即有关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关系问题。争论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酣战未已。本来么,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是普通常理,也是我们历来所主张的;同样,对西方文化,于我有用的,拿来为我所用,也是一个比较容易理解的常识性的问题。可现在有的人却提出来一种“彻底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高论,甚至还有人武断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早就该后继无人”,等等。这种走极端的论调,难免“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了。
时下有些人,动辄美国如何如何。那就从美国古老磨坊的新生这件事看吧,他们对传统,也并未采取简单的“喜新厌旧”办法,一概予以抹煞,好在这个国家的文化遗产本来也就不多。列宁在和蔡特金谈到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个问题时,就曾经深刻地指出:“即使美是‘旧’的,我们也必须保留它,拿它作为一个榜样,作为一个起点。为什么只是因为它‘旧’,就要蔑视真正的美,永远抛弃它,不把它当作进一步发展的出发点呢?为什么只因为那是‘新’的,就要把新的东西当作供人信奉的神一样来崇拜呢?那是荒谬的,绝对是荒谬的。”(见蔡特金《列宁印象记》)列宁在这里所谈的主要是针对一些古代留传下来的艺术品而言,其实对其他传统文化也同样适用。比如说,我们现在吃饭普遍使用的筷子,根据《礼记·曲礼上》的文字记载,它的发明至少可追溯到3500年前的商代,自不消说是一种“旧”文明了,但我们迄今还使用不衰,而且许多外国人也在学习使用,甚至日本还把每年的8月4日定为“筷子节”呢。难道说,仅仅因为它是“旧”的,就应该将它彻底废弃吗?
据说,在美国哈佛大学远东系的休息室里悬挂着这样一副对联:
“文明新旧能相益,
心里中西本自同。”
我们的许多传统文化,被外国人视为珍宝,羡慕得不得了,研究探索唯恐不及。《古兰经》上也说:“要学知识,就要到中国去”。可我们自己有些人反倒把它看作一堆烂污。固然,夜郎的固步自封,阿Q的“我们先前比你阔”式的愚蠢,是要不得的;可虚无主义虚无到大地一片白茫茫,只有“洋”字香,就更是要不得了。
说一千,道一万,现代意识也罢,现代文明也罢,都不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孤立物,也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通古斯大陨石。因此,那种不分青红皂白,对传统文化一概否定的论调,是站不住脚的。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