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阅读
  • 0回复

挥戈驰骋的女斗士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19
第8版(副刊)
专栏:

挥戈驰骋的女斗士
徐铸成
在关系着民族的兴衰存亡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一段历史时期,也和其他各界一样,我国的新闻界曾发生不少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也出现过不少无愧古人的卓越报人;其中,在汉口、重庆以及后来的上海、南京主战场上挥戈驰骋的两位女斗士——彭子冈和浦熙修,最为世人称道。她们不仅英勇善战,而且有机智、韬略,有过人的才华,可称“一时瑜亮”。
我有幸和这两位卓越的女记者,先后有过长期的同事关系。关于浦熙修同志的事迹,我已写过几篇回忆的文章,略寄我的哀思。其实,我和子冈同志认识得更早,在30年代末期,我们就同在一个报馆工作了。我在孤岛时期主持《文汇报》编辑部,直到1939年该报被迫停刊。是年秋应邀赴港,任《大公报》港版编辑主任,就常常收到子冈和徐盈从渝馆寄来的稿件。以后,直到1946年4月我再度从《大公报》离去,重回《文汇报》——这七八年的期间,我对子冈以及徐盈等名记者的写作,都得到先睹为快的机会。
有几件事是终身难忘的。
一,我在《大公报》桂林版任总编辑,当时桂林版也发行6万余份,相当于其他各报的总和,湘、粤、桂、滇乃至与重庆等距离的贵阳,几乎也基本是桂林版的发行范围。其原因,一是桂林为当时的所谓“文化城”,文网较疏,我们比较敢于讲话。其次,是几乎每周必登出一篇子冈通信,成为桂林版的一大特色。这些通信,大概都是重庆版的“漏网之鱼”。有的,甚至渝馆曾特别来信“关照”过,我们还是照样刊出了,可见重庆当局对此的苦恼。写到这里,想起前年出版的《子冈作品选》中没有完整地收集这一时期子冈通信,不能不视为缺憾。此次这本《挥戈驰骋的女斗士》收录颇全,使读者容易想见子冈那时挺露着的战斗锋芒。
二,1944年桂林沦陷,我到重庆主编《大公晚报》。徐盈、陆诒等同志都专为晚报工作,子冈也不时写点特稿。子冈文笔犀利,而说话更豪爽,她和徐盈都肯关心人,态度平易。我那时绝没想到他俩早就是中共党员,是在巧妙地为党和人民的利益进行战斗。
三,抗战胜利后,我奉派首先到上海,和李子宽兄一起筹备上海版复刊,我任总编辑。当时因交通困难,同事能来沪工作的极少。我自己除写社评外,兼和朱启平兄一起编要闻版,杨历樵兄主持翻译外兼编国际版,副刊则请蒋天佐同志主持。此外的内外勤,延请少数由内地来沪的同志担任。当时的星期论文,特请马叙伦、郑振铎、傅雷、周煦良、夏丐尊等先生撰写,社评也一般不转载重庆版的。初复刊的这几个月,正值多事之秋,如昆明惨案、重庆沧白堂事件、较场口事件相继发生,我们的态度特别鲜明,子冈、徐盈、高集、曾敏之、张高峰等同志都以渝版刊不出的真相,电告上海版,我们显著刊出,并配以义正辞严的社评、短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当时上海《大公报》是突破了一些沉闷局面的。所以能做到这点,主要得自子冈、徐盈等同志的支援。
解放以后,子冈主编《旅行家》,迄今这一刊物受人怀念;我仍主持《文汇报》。不久,我们都遭“错划”,更有共同语言。
子冈的文章自30年代问世之日起,便文如其人,爽直、豪放,而细密处丝丝入扣,绵里藏针,皮里阳秋,所以当时即吸引了广大读者。此集还收集了子冈在从事新闻工作之前,在30年代初期为《中学生》杂志写的抒情散文多篇,形象地表达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心态,展现了旧北京当时的风貌。从这里,可以看出子冈一步步前进的足迹。
我们会有千千万万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涌现,他们必然会在子冈这些作品中学习表达艺术、磨练基本功、培养记者的品德。
(按:此文是作者为《挥戈驰骋的女斗士》一书写的序言)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