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阅读
  • 0回复

好啊!社会主义企业集团——访湛江家用电器工业公司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0
第2版(经济)
专栏:

好啊!社会主义企业集团
——访湛江家用电器工业公司
本报记者 董焕亮 《经济日报》记者 杨洁
短短七年多,“湛电”从破破烂烂的手工业作坊起步,发展成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企业之一。企业集团的形成,资金、场地、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迅速聚合和合理配套,不仅使“死火厂”起死回生,而且使联合体产生了单个企业难以实现、难以齐备的多种功能,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灵活的应变力和高度的消化能力。联合体实行统分结合、全面承包责任制,企业享有充分自主权。
早就听说湛江家用电器工业公司的“三角牌”电器卓有声誉。不久前,我们来到紫鹃花开、椰林婆娑的雷州湾畔,访问了这家新兴的企业集团,所见所闻,使我们深深感到,赵紫阳总理指出的“抓联合可以出效益;抓联合也可以促改革”,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在 联 合 中 崛 起
在“湛电”,我们听不少人讲起“平江大捷”的故事:
那是在1982年冬天,由7家企业联合而成的“湛电”,刚刚拿到400万元生产电炊具的设备贷款,就赶上在湖南平江县召开全国电炊具订货会。
当时,全国已有50多家企业生产电饭锅,其中有的厂家已有21年的生产历史。当“湛电”经理李秀森一行六人赶到平江时,23家实力雄厚的企业已擂响了竞争的战鼓。在用户眼里:名牌金枝玉叶,杂牌目不暇接。在李秀森脑中:不得到足够的订货,贷款无法归还,新生的企业集团难以生存。
李秀森沉着应战。他没有自卖自夸,而是首先顶风冒雪地到附近电气化试点县“踏勘”民情。那里发展了小水电后,县里禁止农民上山砍柴,农民不仅需要电饭锅,而且需要能够炒菜、烧水、取暖、煮猪食用的电炒锅、电水壶、电取暖器……李秀森和随行的工程师当即设计出了系列化电炊具,制定了周密的生产计划。而后,他们赶回订货会场,以能够提供品种全、质量优、价格廉的产品,一举囊括了全部订货。
短短七年多,“湛电”从一家破破烂烂的手工业作坊,发展成生产五大类50多个品种的全国最大的家用电器生产企业之一。回首往事,李秀森感慨万端地说:“是国内外竞争的压力把‘湛电’逼上了联合之路。”
“湛电”的前身,是六个手工业社于1969年合并起来的五金制品厂,手工制作锄头、镰刀和编织老鼠笼。产品虽然简单,可废品却“层出不穷”,被人谑称为“五金废品厂”。
1972年5月,李秀森被派到这里担负领导工作。他起用能人,研制出安全、美观、起动快、价格低的日光灯管支架。1977年,他们生产的13种规格30万条“三角牌”光管支架一举进入并占据了香港市场。1979年,又投产了“三角牌”电饭锅。当年底,第一批16000个电饭锅运抵泰国曼谷,旋即销售一空。
可“天有不测风云”,正当企业春风得意的时候,因为国际市场的变动,1980年底,他们生产的电饭锅在仓库里积压了12万个!形势逼使他们把眼光转向国内,跑遍了15个省(区),了解到中央决定在全国搞100个电气化试点县,“以电代柴”势在必行!市场找到了!但人力不济、场地有限,仍难展翅高飞。
当一筹莫展之际,李秀森看到了国务院领导同志“发挥优势,保护竞争,推动联合”的讲话,顿觉豁然开朗。1982年初,他们先后与金属线材厂、东方机械厂、第二食品厂、帽伞厂、订书机厂实现联合,组成湛江家用电器工业公司。企业集团的形成,使资金、场地、人力迅速聚合,生产能力成倍地增长了。
联合后的五年,“湛电”大踏步地前进,年产值(不包括协作厂)从620万元增至20100万元,增长了33倍;上缴利税从41万元增至2530万元,增长了60倍;还为国家创汇3900多万美元。目前,“湛电”的电炊具,不仅成为上海10大百货公司及450家基层商店全部经销的俏货,而且为全国100个电气化试点县中的66个县所全部采用。“湛电”的光管支架,饮誉国内外市场,仅在香港市场,就占有92%的销售量。
“大 鱼 喂 小 鱼”
到1986年,“湛电”在原市二轻系统七家企业联合的基础上,又陆续与湛江、茂名、广州等地21家企业实行了跨地区、跨行业的联合。生产的产品除光管支架、电炊具两类支柱产品外,增加了照明灯、降温取暖器具、清洁卫生用具三类产品。“湛电”的联合,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以自愿、互利为原则,不搞“拉郎配”;二是联合进来的企业绝大多数都是“死火厂”。
所谓“死火厂”,是指那些负债累累、濒临破产的企业。当初,有人曾强烈反对“优势”与“劣势”搞联合,认为是“自讨苦吃”。可李秀森不这样看。他认定,社会主义企业集团应当
“大鱼喂小鱼”,达到“大鱼小鱼俱肥”的目的,这同资本主义企业之间“大鱼吞小鱼”是根本不同的。在联合过程中,“湛电”为这些“死火厂”偿付了大量债务,支付了转产费用;联合以后,又投入了可观的更新改造资金。从1979年到1986年,这两项费用达到近4000万元,而这些是在没要国家一元钱投资的情况下办到的。
在“湛电”经理办公室,人们看到这样的对比情况:
“湛电”七厂(原二轻食品厂),联合前连续七年亏损,1981年联合后,五年盈利260余万元。
“湛电”八厂(原帽伞厂),联合前负债68万元,1983年底联合后,三年盈利82万元。……
“死火厂”的绝处逢生,固然与公司在资金、技术、管理上的扶持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得力于这家企业集团内部实行统分结合、全面承包的经营责任制。 “联合促改革”,正是管理体制改革使公司中的企业在接受“输血”之后,又获得了自我“造血”的功能。
在“湛电”内部,公司机关和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行政隶属关系,而是经济往来关系。28家企业中,有16家与公司实行紧密型联合,其余12家协作厂则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松散型联合。在紧密型联合体内,实行有“统”有“分”的管理体制,即在联合体统一核算、统负盈亏的同时,给企业下放了生产调度、招工、任免中层干部、支配超额利润和自有资金等六项权力。李秀森认为:“这种统分结合的体制好处是既使公司抓住了驾驭企业、控制企业行为的‘马缰绳’,又使企业有足够的动力和活力驰骋奔腾。”
为了确保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湛电”内部实行从公司、工厂、车间、班组及至个人的逐级承包责任制。各级单位、各个岗位之间的生产、经营往来都要依据内部价格进行内部结算。每个职工都要对产量、质量、成本、利润负责,并以此作为奖罚的依据。严格的承包和考核,彻底打破了大锅饭,激发起职工增产节约的积极性。
“收进‘死火厂’,‘优势’联合‘劣势’,对公司本身有没有好处呢?”李秀森说:“此举,免除了征地、基建、招工等一系列耗费时日之事,能够使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做到投资及时、见效迅速。”他的眼光,令人钦佩。
竞争力强的奥秘
“企业集团这种组织结构,往往较之单个企业竞争力强,主要原因何在?”
李秀森说:“企业集团因为各种生产要素集中、配套,能够具有为单个企业难以实现、难以齐备的多种功能,因而形成了强大的生产力、灵活的应变力和对减利因素的高度消化能力。”
正是靠着多功能的威力,“湛电”自由自在地遨游在商品经济的海洋中,化险为夷。
——专业化协作的生产功能。目前,“湛电”的五大类产品全部实现了专业化协作生产。由于发挥了专业化分工的优势,他们的电饭锅质量不断提高,多次被评为轻工部和省优产品,多用电饭锅获国家经委“金龙奖”;在钢材、铝板等原材料大幅度涨价的情况下,成本每年递降9%;近三年在未增一名生产人员的情况下,产值和利润都增长了近一倍。
——网大面广的销售、服务功能。“湛电”只有68名行政管理干部,却有170多名产品销售、维修人员,并与28个省、市、自治区的有关单位协作,设立了1300多个经销点和130个维修站。庞大的销售、维修网络,使“湛电”成了名副其实的“跨省公司”。1986年,“湛电”被定为我国仅有的两个家用电器出口基地之一,取得了较大的外贸自主权。
——直达经销点的运输功能。1985年9月起,“湛电”逐步建立了拥有62辆大型汽车的运输队。实行长江以南1500公里以内送货上门,只收单程运费,受到经销单位的欢迎。这样做,解决了依靠铁路运输时常“货等车皮”的问题,保证了供货及时,也提高了经济效益。八厂厂长告诉我们:目前,他们生产的电炊具随产随运,不设仓库,完全免除了仓储费用,加快了流动资金的周转。
——技术开发功能。“湛电”设有技术开发部和家用电器研究所,与国内一些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长期合作,组成了内外结合、专群结合的技术开发网络,平均每年开发五六个新品种。
俗话说:“巨轮能抗风”。“湛电”,这艘在横向联合中建造起来的“巨轮”,已经表现了强大的“抗风”力和开拓力。它展示着社会主义企业集团的优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