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阅读
  • 0回复

从评选“市花”谈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0
第8版(副刊)
专栏:美学杂俎

从评选“市花”谈起
李范
近来,首都市民正在热烈地评选北京市市花。投票结果,菊花和月季名列前茅。
菊花花朵硕大,颜色齐全,姿容隽雅,秉性高洁而又刚强,是国产名花。自明清以来,北京种菊、赏菊蔚然成风,成为全国菊花盛开的中心。历代文人墨客为它写下了许多名诗佳句,赞颂它“无桃李之妖艳,抱松柏之坚心”,“春露不染色,秋霜不改条”,“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正因为菊花具有这些高贵的品格,体现着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北京的古老和新生,也寓意着北京人的高尚情操和刚强性格,所以首都人民才乐于把菊花作为自己城市的象征。月季花朵繁茂,艳丽多姿,香气清远,四季常开。诗人们赞美月季:“曾陪桃李开时雨,仍伴梧桐落叶风”,“唯有此花开不厌,一年长占四时春”。中国是月季的发祥“圣地”,北京则是栽培月季的适宜地区。近年来,北京市民爱好月季的日益增多,室内、阳台、庭院、道旁随处可见,它把首都点缀得更加庄严美丽。推选月季作为北京市市花,也符合众人的心愿。究竟这一对姊妹花谁夺魁,还有待北京市民们最后的裁决。
在这次评选市花的过程中,人们对花卉的选择,不仅看它的自然形态是否美观,而且还要看它的品格是否高尚,更注意它与人民生活的联系以及它的意蕴和象征意义。世界上入选为国花、市花的不少,有些其外形就美丽动人、引人注目,有些并不尽然,还有很丑陋的,但同样得到人们的喜爱,如历史上苏格兰的国花——蓝刺头,它既不象英格兰国花红玫瑰那样花色鲜艳,气味芳香,也不象爱尔兰国花酢浆草那样金黄灿烂,美丽可爱。蓝刺头满身是刺,其貌不扬,却受到苏格兰人民的格外赏识。原来这里面有一段当年罗马人与苏格兰人交战时留下的饶有趣味的传说:在一次激战之后,苏格兰人精疲力尽,傍晚即早早酣睡。几个值勤士兵实在支持不住,也闭眼打盹。不料,罗马人兵分几路偷袭而来,眼看就要一举歼灭苏格兰人。忽然,一个罗马士兵脚下踩着了蓝刺头,硬刺扎进肉里,疼痛难忍,便情不自禁地大叫起来。睡梦中的苏格兰人被这突如其来的叫声惊醒,立即起身进行反击,终于打败了罗马人的进攻,取得了战争的胜利。由于蓝刺头在保卫苏格兰的战斗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此,苏格兰人对蓝刺头怀有特殊的感情,把它视为最珍贵、最喜爱的花卉。
花卉作为审美对象,已不仅是一种纯粹的自然物,而且是人类实践的成果,它铭刻着人类活动的印记,成了人的形象的化身,是“人化的自然”。自然物渗透了人的意识,自然美溶注了社会美。
有人认为,自然美在于自然物本身的自然属性,与人毫无关系;有人则说,自然美完全是精神的产物,它是自然物适合了人的主观意识的结果。这两种观点虽然各有其合理的因素,但又各执一端,失之偏颇。我们认为自然美既与自然物的自然属性有关,又离不开人类和人类的社会生活。如果没有松树的“挺”和“直”,也就不可能有松树的“高”和“洁”,但是如果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类的社会生活,自然物的审美意义也就不复存在。在审美过程中,起更重要作用的是自然物的属性与特征和人类生活所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以及在自然形态中蕴含着的那些深刻的哲理和社会意义。法国大雕塑家罗丹说:“美丽的风景所以使人感到不是由于给人或多或少舒适的感觉,而是由于它引起人们的思想,看到的线条和颜色,自身不能感动人,而是渗入其中的那种深刻的意义”。这段话虽然说得过于绝对,但就自然美的实质而言,我想还是颇有道理的。我们在赏花、评花中,是否也应该更多地领悟和揭示花所蕴含的这种深刻意义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