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2阅读
  • 0回复

航天部二院23所连续两年不需国家拨事业费 面向市场开发民品一举数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3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航天部二院23所连续两年不需国家拨事业费
  面向市场开发民品一举数得
本报讯 记者杨传春报道:为研制我国通信广播卫星作出过贡献的航天部二院23所,已从单一科研型事业单位转为科研、生产、经营型企业。去年创利1117万元,人均近万元;连续两年不需国家拨事业费;开发民品三年来创利年年翻番,开始具备自主经营、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
这个军工科研所技术力量雄厚,仅工程师以上的科技人员就有483人,约占全所职工总数的40%。但由于过去实行单一科研、单一军品,任务等上面,经费等国家,力量与贡献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只需要科研力量的60%就能完成的任务,却需要“天天加班加点”,以至出现“月月完成任务,年年成果不多”的现象。1984年,该所实行所长负责制后即通过开发民品,让国家少拨事业费。办法是把技术和设备推进生产要素市场。所里成立了产品开发部,不但制订了奖励办法以鼓励各研究室搞技术开发,而且,当一个研究室接下的项目大,“吃”下去而影响完成“指令性”计划时,全所协调。去年初,有个研究室接受了研制测风雷达的任务,这是我国的一项空白。所里组织班子,集中力量,完成了合同,得益100多万元。
进入生产要素市场后,技术和设备在效益的刺激下都活跃起来了。1986年,全所开发新产品65个,其中得利在100万元以上的就有8个。各研究室通过科研承包、技术转让等形式,发挥了专业技术特长,开发民品的触角伸到了25个省、市、自治区,开发的民品项目包括民用雷达研制、卫星通讯系统等几十种。
23所还以自己的技术和设备开展协作和横向联合,和地方及乡镇企业的资金、劳力、厂房等,形成“生产要素的组合”,在河北、黑龙江、江苏、北京等地建立了单收站天线、陶瓷、日光灯电子启辉器等协作企业群。许多贫困地区的自然资源得到开发,技术人员得到培训。有个县的陶土制成磁片后,打进了赫赫有名的西德西门子公司。
民品开发中的一些难题,搞下去显然不赚钱或者要赔钱。但是,只要有利于发展科研,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对国家建设有重大意义,这个所鼓励研究室冒风险,乐把难题当课题。如青岛港口管制雷达中有80多个目标的处理技术,是该所从未碰到过的,人财物的投入量相当大,但该所毅然承包了这个科研项目。
开发民品使23所增强了科研后劲,科技人员的经济收入增多,出现了科研、生产、经营连环促进的局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