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猫耳洞”之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3
第8版(副刊)
专栏:

  “猫耳洞”之声
  李庚辰
新年前后,“猫耳洞旋风”几乎刮遍了首都的各个角落。“猫耳洞”乐团,“猫耳洞”汇报团,“猫耳洞”之歌,等等,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震撼了多少人的魂魄。听说,面对着这些从“猫耳洞”走出来的战士,有的大学生在深思、在探问:“猫耳洞”里何以出那么多人才?有的团支部组织团员讨论:与“猫耳洞”的战士比,我该怎么办?
这的确是些很有意义的思考题。祖国边防前线的“猫耳洞”,决不象诗里、歌里或未曾亲临战场的人们想象的那般富于浪漫色彩,那是一个充满艰险和随时都可能牺牲的地方,里面毒蛇出没,山鼠侵扰,蚊虫叮咬,阴暗潮湿,而且时常缺粮断水,随时经受炮弹轰击和激烈战火的洗礼。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血与火浇铸成的地方,我们的战士在战斗间隙的无比珍贵的短暂时间里,开展文化知识或生产技能的“定项达标”活动,学文化,吟诗词,写文章,练书法,啃数理化,搞创作,等等。在这里,“武化”战场与文化考场交相辉映,谱出了壮美的人生交响乐。
是什么东西使他们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了如此强烈的信心和奋斗不息的进取心?从一则来自老山前线的报道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战士们“守一方国土,想万般国事”,不仅在战地不辍对知识的探求,而且急于将学得的知识用于建设祖国,开展了为国家的改革、开放献计献策活动。一位在战斗中失去了右臂的战士,用左手书写信件或稿件,投寄给家乡的党政领导和报刊,讲述对改革问题的看法和建议;曾担任过边防驻地校外辅导员的几位战士,根据他们了解的情况,写信给教育部门,就边疆地区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提出建议……“在前线成才,为后方出谋”,这就是“猫耳洞”的战士!爱国主义不仅是思想,而且是行动;不仅是主观自我感觉,而且要受客观实践的检验,以是否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为准绳。“猫耳洞”毕竟是艰苦的,危险的,相比之下,在安谧宁静的校园里,在和平舒适的条件下专事读书做学问的人,该是多么幸运和值得珍惜啊!在这样好的学习条件下,难道不应当想想怎样才能成为优秀人才吗?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