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得其神韵 开掘发挥——谈电视剧《春蚕》《秋收》《残冬》的改编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正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

得其神韵 开掘发挥
  ——谈电视剧《春蚕》《秋收》《残冬》的改编
  冠西
近几年来,看了不少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视剧,也看了不少反映二三十年代生活的电视剧,今天,我又看到了浙江电视台根据茅盾名著改编摄制的《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我第一个突出的感觉,是感到这一类片子显得越来越成熟了。或者可以这样说,这农村三部曲的出现,显示了浙江电视剧在改编文学名著方面开始进入成熟阶段。浙江电视台过去拍过《为奴隶的母亲》,后来也有《鲁迅》、《华罗庚》这样虽不是改编但也是反映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生活的作品。从发展眼光看,那些片子的出现是极可贵的,是成功的。但不可讳言,有的片子总还有刀斧痕迹,生涩之处还是有的。而这个农村三部曲却给人一种艺术上比较娴熟的印象。这部作品不是以情节、悬念来吸引观众,但是能够让人坐得住,我看主要是在人物塑造上下的功夫颇深,是一部写人物的戏。另外,整部片子实际上有个大的悬念,就是旧中国江南农村的这些典型人物的命运。观众急切地关心着这些人物的结局。
我说这部片子比较成熟,恐怕要从几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改编的成功。茅公的作品文学性极强,而且有他特有的文学韵味。如果改编后的作品,看来不象茅公的手笔描写出来的人物、故事、意境,或者说品不出茅公作品的味道,这至少不能说成功。现在我看这农村三部曲,觉得很象茅公作品。这里面不可小看改编者所花的功夫。改编也是创作,把小说形式搬成影视形式,有一个再创作的过程。剧中有些戏是小说中没有描写到或者是几句话带过的,现在却作为正面展开的戏剧层次来处理,进行开掘发挥,但不失原著的艺术神韵。我想说的是,农村三部曲是茅公作品的一个整体,改编者也在剧作上作为一种完整的形式来体现,这是有精到考虑的。电视连续剧这种新兴的艺术形式,较之戏曲和电影,有大得多的容量。一部电视连续剧,它可以有十集、几十集以至百集以上的容量。这就为普及文学名著,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创造了极好的条件。我有一个不甚恰切的比喻:这些被列入世界文化宝库、丰富了全人类的智慧和精神生活的文学名著,好比是一座座完整的矿山,把它改编为视觉听觉形象的电视连续剧,好比是采矿。采矿自然要有整体勘探设计,逐层开采。如果只挑容易采的地方下手,东挖一点,西掘一处,就难于使整座矿山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搞不好还会把矿床矿脉挖乱,影响今后的整体开发。当然,我并不反对抽取文学名著中的某些部分进行改编。这在戏曲、电影等方面,早就有这种做法。我说的是另一种创作路子,是基本上按原著的规模和结构进行改编的这样一种创作路子。这是从充分发挥电视手段的优势,从适应我国人民欣赏古典文学名著的传统习惯(例如章回体等),以及普及文学名著这些方面来考虑的。
这次改编的农村三部曲之所以成功,除了改编以外,在表演、导演、音乐、美术等方面,也都不错。整部片子好象很难看到导演的影子。而这恰恰是导演成熟的表现。我前面说到的刀斧痕迹,在这部戏中很难见到,恐怕主要是导演有了新的追求。演员队伍选得比较整齐,几个主角的表演我也十分欣赏。老通宝的扮演者是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魏鹤龄的长子,这真是鹤龄老人的嫡系传人了,无论是形象还是表演风格,都是子承父风,给观众捧出了一位活生生的老通宝。演四大娘的女演员,在塑造人物性格以至气质、神韵上都颇有功力。其它几位演员的表演也都颇为传神。总的来看,这些演员都能吃准原著的精神,吃准改编者、导演的意图。而且深入到角色之中,忘掉了演员心中的自己。现在有的电视剧包括某些电影,在表演方面,总给观众以格格不入的感觉。不能使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节,更不要说是进入人物的精神境界。表演缺乏感染力,观众不能进入,首先是因为演员没有进入。假如演员时时觉得自己是在演戏,而且表演的只是自己,这怎么能谈到把观众带进戏里去呢。另外,农村三部曲的音乐、美术也很有特色,他们对这部作品整个意境创造的完成也作出了努力。
最后还想说一点,现在拿出这部片子很合时宜,可以让观众特别是青年人作些比较。我们需要横向比较,但也不能忘了纵向比较。中央领导同志最近号召我们也要学点历史,农村三部曲就能让青年人形象地、具体地、生动地来认识历史,从中得到教益。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