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阅读
  • 0回复

跟进与跨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文艺纵横谈

  跟进与跨越
  滕云
如果把我们的文学说成是
“跟跟派”文学,那是太刻薄了。但到目前为止,它有某种“跟跟派”特征,恐怕不必讳言。它曾经跟政治,跟运动,跟政策,那是过去的事了。现在呢,它跟“老外”的文学:跟“朦胧”,跟意识流,跟荒诞,跟意象,跟卡夫卡、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跟苏联某一段改革者文学、第几代战争文学,跟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与寻根,跟外国实录文学与新新闻主义……文学观念的“更新”,实在也有种种跟进的色彩。
过去的跟跟且不去说它。对现在的跟进,是肯定还是否定,人们看法颇不同。否定的意见,可归结为一鄙薄二担忧。“何必亦步亦趋?何必拾人牙慧?没出息!”“中国文学会不会失去自己?”
我们原有的文学,观念上、方法上确有应当改造的东西,西方现代文学的观念与方法确有值得我们借鉴汲取的东西。讲到极端,亦步亦趋,拾人牙慧,当然没有出息。但封关排外,闭目塞聪,在祖宗成法中讨生活,也不算出息。不是要改革要前进吗?改革不能靠“西化”。民族文化心理深层的东西,是“化”不掉的。日本向西方全面开放近百年,依然有日本文化、日本文学。华侨世居外邦,完全处于外国人、外国生活方式、外国文化包围圈里,依然有华人社会、华人文化、华人文学,唐人街中国人的某些习俗甚至比在本土保存得还完整。
我赞成“跟进”,但我认为目前的跟进,还只是引进,还说不上交流,交流是双向的,现在基本上是单向直流。人家对我们很隔膜。更主要的是我们还拿不出很多真正自己的新东西,还拿不出多少不但在内容上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也具有本土性的新文学去同人家交流。我们目前的文学创新,在某些方面还只能属于二次实验。人家在外邦实验过了,我们在本土再探索再实验。因此也不能说是同步,平行发展才是同步。为这种跟进状态而大欢喜是不必要的。是不是我嫌跟进慢了?不是。近年来我们的跟进节奏,已比前些年快得多。例如实录文学,甚至已具某种同步性。但跟进再快,也还是跟进。有些事情不是快慢的问题。例如看到人家有某种反社会、反理性、反道德的文学,某种开掘“人本体”的混乱性等等的文学,就主张我们的文学按“向西方看——齐!”的口令一板一眼去操练,这样的跟进,无论快慢,大约没有很多人赞同。
文学形式很多是共同的。观念、审美形式,凡能推动历史前进、文化发展的东西,无论原生地在中国在外国,均可天下共享之。人家有了,我们还没有,因此我们拿来,我们跟跟,我们依自己的条件再试验,这都不必脸红。中国人太爱面子。太爱面子有时是真诚的,有时是虚伪矫饰;有时使我们自省、自励、自奋起,有时使我们自满、自足、自守阙。爱面子而至于“太”,多数情况下有碍进步。现代中国人面向世界,不当如此。但完全以做外人之跟跟派为能事,唯跟进之快之全是求,以此为得,毫不脸红,这也不象今日中国人应有的样子吧。
我想,通过认真分析和独立思考,该跟进的,我们就大力跟进,更主要的该是跨越。在文学主体意识觉醒的时代,跟进会越来越摆脱被动式而趋于主动式,跟进会越来越趋于跨越。跨越才是主动式的跟进的目的,也是它的结果。不是说先有跟进后有跨越,跟进和跨越不应是两个过程而应是一个过程。
目前,我们还往往只是局部的跨越。局部跨越也是好的。有局部的跨越就可能有大跨越。所谓大跨越,那是一种集横跨(对外国)与纵跨(对本国传统)于一身的整体跨越。那就是中国文学的自新、自立、自强,就是中国文学对民族、对世界的贡献。那是我们的目标,它不是虚悬于未来的,它一点点一步步实现在我们当前的跟进与跨越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