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热情的讽喻——短篇小说《继续操练》读后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4
第5版(文艺评论)
专栏:新作小识

  热情的讽喻
  ——短篇小说《继续操练》读后
  丹晨
我与李晓接触不算多,但怎么也没有想到他那种比较沉静厚道性格的人会写出如此幽默到令人欲笑不能、欲哭无泪,讥刺到尖刻而无情的小说来。他的第一个短篇《机关轶事》就是耐人咀嚼的讽刺小说。现在我要推荐的他的新作《继续操练》则更要尖锐、深沉,更显示了他的艺术才能和冷峻的思考。
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曾有过中国知识分子那样多的不幸坎坷和酸辛遭际,更不知道是否也有中国知识分子那样多的丑陋和病态的品性。如果说,过去我们曾经有过一部《儒林外史》,那么,经历过现实生活风雨的人又常常会联想到是否需要有一部新的《儒林外史》。也许,这对开始懂得重视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的重要意义的今天,更为需要,更为迫切些。反思、剖析、鞭挞自身那种种软弱、怯懦、自私、卑劣、虚伪、强烈的名利欲和阴沉的心计,正是为了要抛弃这些精神上的负担,才能去迎接新的现代生活。
《继续操练》中写的是一个学校和一个报社为了一件教授剽窃学生论文的事件所引起的种种纠纷。当你看到“四眼”求助“黄鱼”时,却把他与王、李教授之间的种种卑劣的“联盟”和“反叛”实情隐瞒,“黄鱼”慨然答允帮忙时却暗藏报复心理,报社“马头”的出尔反尔、看风使舵,对门小姑娘记者的狡黠,教授之间的尔虞我诈、狭隘的门户之见、装腔作势的斯文等等,都被写得活生生,阴沉沉。作者极尽讽刺揶揄,尖刻嘲弄,却没有半点浮躁轻薄的意思。他是很严肃,很冷峻,很平静的。他把自己的笔当作一把病理解剖刀对准着人际关系中的种种病态进行最无情的犀利的剖析,把那张皮肉撕开暴露出渗溢污血和溃烂的病灶,切下去,切下去。虽然丑恶,虽然痛苦,但却是为了拯救,为了健康,为了新生。显然,作者的描写已不只是对于一个学校、报社的,也不只是对于几个知识分子的,而是超越了这样一些具体人物的规定环境和情节,是对于今天的人际关系,民族心态中的弱点,社会的世俗众生相的揭示。你会感到作者那种严峻的冷面之下隐藏着一颗火热的心,他想烧毁的正是那种荒诞、虚伪、病态的人生。他在描写“四眼”、“黄鱼”内心龌龊一面的同时,也写出了他们在强大的社会世俗网面前的苦闷和挣扎,他深深地同情他们,爱着他们。
作者在《继续操练》中还喜欢运用譬喻的艺术手段。用譬喻,本是中外文学中所常见的,但在现代中国小说中却并不算多。钱钟书先生的《围城》就是一部罕见的广征博引、妙喻连珠的作品。前几年读到的铁凝的小说倒也非常生动地运用过这种手段。《继续操练》中的譬喻多到贯串全篇,而且内容广泛,涉及中外文学名著中的典故,杂剧、诗词、样板戏中的词语和情节,中国电影戏剧中的某些公式化的台词,政治运动中的术语,古代史和国际时事中的事,日常生活中某些青年的“俚词俗语”等等,因而可称为“博喻”。这些譬喻,既经作者之手,加以融汇吸收到一个作品中,不仅没有陈旧、芜杂、臃肿之感,相反只觉得有了这些譬喻,才使行文流畅,节奏轻快活泼,别具一番动人的艺术魅力;更由于这些譬喻与现实生活或悖离或酷肖,而活生生描出了人物心理的病态和荒谬。用喻可称为博,且又准确而贴切,既显出作者的修养和机智,也很自然地成为这个作品的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继续操练》虽多讥刺但又近于俏皮,喜欢嘲讽但却从容。讽与喻的结合,使作品充溢着智慧和机警,幽默和情趣。它有点近似西方的黑色幽默,但又不尽是。因为作者写的是恶俗的丑陋的虚伪的事物,给人的却是快乐的沉思,嬉笑后的反省,玩世不恭的叙写中寓含着生活的酸辛,无情鞭挞时又不能不流淌着悲哀的热泪。诸如教授之间的派系争斗,为了一个古词的考释之争引起的仇视等等,都是貌似荒诞不经,但并非无稽,却正好显示了人类社会愚妄冷酷的一面。有人说中国人不善于幽默。有人说中国文学作品正剧太多。无论这些说法是否有根据,李晓的创作的确是带着他自己特有的艺术个性走进文坛的。他的讽喻小说是独树一帜的。我们生活中那些难以名状的荒唐和苦恼,也许正需要这样的艺术作品来揭示、呼唤和宣泄,比起那些不着边际的“空灵”和一本正经的“悲剧”也许更有价值,更为有力一些。
(《继续操练》原载《上海文学》1986年第7期,后由《小说选刊》1986年第10期选载。)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