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阅读
  • 0回复

谈《拈花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4
第8版(副刊)
专栏:文艺谈片

  谈《拈花集》
  史莽
鲁迅收藏的苏联木刻《拈花集》出版了,面对这部精致的画册,引起我不少联想。
鲁迅早在一九二八年就翻译了二十多万字的美术专著《近代美术史潮论》,对西方的美术,什么现代派、未来派、立体派、构成派、印象派、抽象派、达达派、野兽派等等,都是很了解的。当他把西方美术作品介绍到中国来时,他“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看中了版画,其主要原因,“当革命时,版画之用最广,虽极匆忙,顷刻能办”——他是从中国的革命着想的。
在西方版画中,鲁迅尤其看中苏联的木刻。因为苏联十月革命后,木刻家们忍饥斗寒,只用放大镜和几把刀,不屈不挠地刻出了反映革命、反映建设的杰出作品。这些作品的内容的进步性固不用说,在艺术上,也是非常突出的:“它真挚,却非固执;美丽,却非淫艳;愉快,却非狂欢;有力,却非粗暴”——他是从中国艺术的健康发展着想的。
正因为如此,鲁迅早在一九三○年就编印了《新俄画选》,这是中国介绍苏联版画之始。一九三一年起,他通过在苏联教书的曹靖华,陆续收集到苏联版画家的原作百幅以上。但他说:“这些作品在我手头,又仿佛是一副重担。……现在的人生,又无定到不及韭上露,万一相偕涅灭,在我,是觉得比失去了生命还可惜的。”为此,他节衣省食,于一九三四年选了六十幅,自费印造了一部精美的《引玉集》。
此后,鲁迅仍不断收集苏联的作品,他打算再选印六十幅,自费出一部《拈花集》。可是当时的中国,“真是荆天棘地,所见的只是孤虎的跋扈和雉兔的偷生,在文艺上,仅存的是冷淡和破坏”。故终其一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
现在《拈花集》终于由北京鲁迅博物馆编成出版了,确是对鲁迅的很好的切实的纪念。同时我觉得,这对有志于献身中国社会主义艺术的人,也是很好的借鉴,用鲁迅的话来说:苏联的这些作家,“没有一个是潇洒,飘逸,伶俐,玲珑的”;这些作品,“有哪一幅不坚实,不恳切,或者是有取巧,弄乖的意思的呢”?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