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阅读
  • 0回复

愿做改革问路石——工程师李毓芬领办集体企业纪实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愿做改革问路石
  ——工程师李毓芬领办集体企业纪实
  《科技日报》记者 郭梅尼
李毓芬,原来是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的工程师。三年前,她舍弃了部属研究单位的优越条件,扔下“铁饭碗”,从繁华的天津市来到小小的廊坊市,兴办了一个集体企业;她腰无分文,凭着头脑中的技术和不达目的誓不休的决心,踏上了开拓之路,把晶晶清洗公司办成了一个在全国享有盛誉、拥有九个分公司的科研、生产、服务三结合的新型企业。
1983年1月27日,李毓芬走进河北省廊坊市副市长丁铁生的办公室。
刚一坐定,这位爽朗泼辣的妇女就单刀直入地自我介绍起来:“我196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二十多年来一直从事金属腐蚀与防护技术的研究。”她说,十年浩劫中,她不安于浪费青春,和爱人聂世凯以及研究室的同志们一起,研究出“硝酸酸洗缓蚀剂兰—5及其应用技术”,1980年11月,获国家发明三等奖。这个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空白,在国际专业会议上也得到同行专家的重视和好评。但是,在现有的科研体制下,成果不能得到充分的推广和应用,而社会却非常需要它。全国有大量的锅炉、设备、下水道的污垢需要清洗。
“一酬壮志是知识分子最大的心愿。”李毓芬说着,显得有些激动。
廊坊市人民政府很快通过了支持李毓芬创办公司的方案。但是,李毓芬却遇到了种种阻拦。
“你要调走可以,但要把户口、粮食关系一起转到廊坊去。”
“你要调走吗?按规定孩子户口随母亲,你走也得把孩子的户口一起转走。”
难啊!李毓芬不明白,有些人花钱、托人想调进天津这样的大城市来,而自己主动要求从大城市调到小城市去,这是党和国家所提倡的人才流向啊,为什么还迟迟得不到批准?她在1983年2月上旬就打了请调报告,廊坊市2月下旬就派人去天津化工研究院商调,已经快到年底了,调动手续还没办成,要等到何时呢?
“我不能再等了。”李毓芬毅然将户口和粮食关系从天津市转到了廊坊。廊坊市的一些领导同志积极帮她贷款、建厂房、组织队伍,晶晶公司正式建立起来了。
眼下,她非常有把握地闯进了北京饭店。当时,她既没带介绍信,也没有任何熟人关系。
“有些小茶炉,你看看怎么样?”维修科长说。
“清洗一个100元。”李毓芬不嫌生意小,一口应承下来。这个知识分子总经理虽然没学会要价,却有着指挥员的战略思想。“价钱是小事。这样的大宾馆需要量大,只要谈成第一笔生意,大生意就会源源而来。”果然,小茶炉还没清洗完,基建科的同志就来问:“管道能不能清洗?”
李毓芬亲自带领工程队上阵,帮助解决各种技术难题。她发现图纸和管线不符,便爬进密密麻麻的管网中查管线。北京饭店的管道特别复杂,又是污水管,又是废水管,还有透气管。有的管线只听见水的声音,弄不清走向。她一边摸着,一边在图纸上做标记。整整20多天,李毓芬连北京饭店的楼门都没出。
第一炮打响了。由于服务质量好,打出了信誉。紧接着,北京饭店又提出要清洗油烟道。后来,又是清洗设备,清洗外墙……从清洗小茶炉开始,现在北京饭店大部分清洗业务都由晶晶公司包下来了。
“高超的技术,优良的工程质量,优质服务,这是我们公司立足于社会并能不断发展的根本。”女总经理强调她的经营方针。“为什么有的业务别人干不了,我们能干?为什么有的单位宁愿出较高的价钱请我们?就是凭这三条。”
李毓芬非常明白自己发展事业的优势。她和爱人聂世凯长期从事酸洗缓蚀剂及其清洗技术研究,在清洗方面有比较雄厚的技术实力。他们依靠技术,解除业务上一道道难题,开拓业务新领域。天津大直沽的两台锅炉,别的清洗队洗不掉,晶晶公司一接手就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前门饭店原准备请香港清洗公司清洗外墙,经信赖“晶晶”的客户推荐,“晶晶”承包后,聂世凯总工程师仅用半月时间就研制成功了有效的外墙清洗剂。清洗完工后,港商看了赞不绝口,高兴地唱起了“社会主义好”。
他们清洗宾馆的餐厅和厨房时,为了不影响甲方营业,自己上夜班。有的清洗队不注意文明生产,清洗后弄得满地是杂物,满地是酸。李毓芬强调要文明生产,每天工作完毕,锅台、地面都要替甲方打扫得干干净净。有时,甲方提出的活儿付给的工程费很少,他们不嫌生意小,尽量设法满足甲方的需要;有时,清洗两台洗衣机、一些铁篦子,他们都肯承包。
李毓芬狠抓队伍建设。她不允许满天要价。一次,一个干部向甲方多要了1000元,她批评了这个同志,并登门向甲方道歉。第一次在北京饭店清洗,造预算没经验,报价低了,他们没吱声。由于工程质量好,甲方实事求是地追加了2万元工程费。
晶晶公司在这样的严格要求下,培养出一支优质服务队伍,成长起一批晶晶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