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阅读
  • 0回复

山西临猗县及时发现高考连续夺冠背后的隐忧 农村教育走为当地育才阳关道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5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山西临猗县及时发现高考连续夺冠背后的隐忧
  农村教育走为当地育才阳关道
本报讯 山西省临猗县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连续8年摘取全省“高考之冠”。然而,县委、县政府却清醒地发现“八连冠”背后的隐忧,下决心改变“千军万马”去挤升学这座“独木桥”的局面,逐步建成一种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结合的农村教育体制。
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与教育部门负责同志一起调查研究,发现该县平均每年升入大中专的700多名学生仅占社会同龄人的7%;而占93%的回乡初中毕业生却是有文化、没技术,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难以发挥作用。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农村教育要与农村经济建设挂钩,不能仅仅为7%的人升学服务。那种“考上大学才算人才”的观念应该坚决摒弃。
从1983年起,全县在基础教育中建立劳动技术教育系列,各普通中小学都增设劳动技术课。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服务的能力和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的意识,包括动手植树、栽花、养鸡、养兔、养猪,观察小麦、棉花的播种、生长和收获的全过程。初中阶段,学习小麦、棉花、玉米的栽培和缝纫知识,掌握化肥、农药的使用常识。高中阶段,高一学习果树栽培及牛、猪、鸡、兔的饲养知识,高二学习食用菌栽培和农作物育种,高三学习无线电技术及家用电器的修理。
兴办职业技术教育“对症下药”,农村经济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们先后共办起高级职业中学3所,初级职业中学7所,结合农业生产,开设种植、养殖、兽医、植保、果林专业;结合商品生产,开设食用菌培育、食品加工、编织工艺专业;结合生活需要,开设缝纫、机修、木工、建筑、油漆专业;结合发展第三产业,开设厨师、家用电器和钟表维修专业。5年来,他们共为农村输送有一技之长的毕业生2400多名。新庄村从职业中学毕业回村的学生中,组建了大黄牛冷配繁殖、饲料加工、科学饲养、疾病防治、屠宰加工、科学饲养、疾病防治、宰杀加工一条龙的生产系列。不到两年时间,全村大黄牛由250头发展到近千头,户均2.8头。
成人教育的重点从扫“文盲”转向扫“科盲”。临猗县的同志认为,文化知识只有同科学技术相结合,才能在生产实践中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该县在经上级验收为无文盲县后,又办起各种职业技术学校304所,并同山西农大、陕西省农科所等14个单位挂钩,引进师资、技术、信息。参加学习的达14.7万人次,为农村培养各种初级、中级技术人才5.24万名。
(李果 黄江)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