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7阅读
  • 0回复

王石致沈虹光 还是要切近生活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5
第8版(副刊)
专栏:书简

  王石致沈虹光
  还是要切近生活
虹光同志:看过解放军艺术学院上演的《寻找山泉》,不但对你这部剧作的印象比初读剧本时更加实在、深切,而且由此触动了一点有关话剧近状的感慨。
有些年了,似乎极少再听到演员排戏之前深入生活的事情。是演技长进了,还是他们难于碰到需要下力体验的剧作呢?我只知道,这次分配角色时,不少同学心里有些发憷。及至去到湖北红安的山区,身受到老区人的厚爱,接触到一个又一个相貌平凡而经历非凡的老阿公老阿婆;这些年轻人,这群红军的后代们才亲尝到“山泉”的味儿,于是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和责任感。
乡里人说,儿是在娘的奶子上吊大的。催促剧中人粟秉山还乡的,恐怕可以说是中国老一代革命者共有的、一种如同故土、故亲之恋又超乎于故土、故亲之恋的终生难忘之情吧。《寻找山泉》所以能够打动观众,就在于它不仅抒发了这样一种珍贵深厚的情感,更重要的,还在于它不止于重温,不止于追怀,而是伴随着主人公忽而今、忽而昔的翩翩思绪与感喟,在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激荡起一股无形的,搅拌着昨天与今天、历史与现实,流溢着饱满诗意的巨大情潮。它是新人眼中之故,又是故人眼中之新,是我们曾经经历过与正在经历着的:生活!
剧事不兴,人说原因很多。而我以为最主要的是,戏剧创作尚缺乏切近时代、切近现实、与生活同呼吸的足够努力和激情。《寻找山泉》虽然还算不上是一部严谨的剧作,而它能引起观众的兴味与反响,主要原因正在于切近时代,切近现实。
据我看,戏剧与观众,也如人情往还,投之以桃,报之以李。漠视众人关切的现实生活,即等于漠视观众,自然也只能受到观众同等的漠视。有的戏,圈儿里人拍手叫绝,充其量也只是誉满哥儿几个,老百姓并不在意。近二年,不少地方连篇累牍,大谈特谈戏剧观念。弄明白戏剧的特性固然可以免于发生拿钥匙砍木头、用斧头开门锁的蹩脚事,但戏剧特性终归不是独立自在的东西,更不是戏剧创作的根本问题。戏剧观念须受艺术家特定的时代与生活观念的制约。主体是历史的、社会的。至于表现方式,我仍坚持认为黑格尔关于“形象的表现方式正是作家的感受和知觉方式”的见解,是精辟的。如果说戏剧家是以戏剧(舞台)的方式去思考、熔炼生活,那么演剧方式就只能是感受方式及其深度与独特性的自然结果,它不是外贴的。因此,我对内涵浅薄而徒以花哨眩人耳目的所谓创新之作,一向不敢恭维,并以为那不是严肃的艺术创造,而是“玩儿闹”。突破形式的单一模式,不能盯住形式本身去琢磨花花点子,而应当在内容、在感受生活的深刻性与独特性上寻找途径。例如《寻找山泉》的多时空结构样式,就是它特定戏剧内容的自然派生物。
不过,我还想直率地说,你的剧作是很有才气的,却不是很有力量的。剧作的后半部分所以让人有松懈、拖沓之感,其因不在于结构,而在于缺乏纵向深化人物的思想力量;以至横伸枝蔓,使流动着、不断高涨的戏剧情势和人物的性格发展散漫,停浮在书生气十足的冗长独白(忏悔)中。而那些添加进去的“散点”因素也因是以极普泛、一般的形态现于舞台,不仅未能在更深的层次上烘染主题,反而冲淡了剧情。此类弱点见之于许多剧作,说明我们“多情善感”的可爱的剧作家们,是多么需要一对更其雄健的思想羽翼!这个意见,不知是否能够被你接受?
唯愿早日看到你的新作。
王 石 1987.1.30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