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阅读
  • 0回复

注目乒坛风云 我欲更上层楼——世乒赛男女团体赛述评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6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体育

  注目乒坛风云 我欲更上层楼
  ——世乒赛男女团体赛述评
中国乒乓长城会不会动摇?一年多来人们的种种疑团2月24日晚上终于有了答案。第39届世乒赛团体决战的结果表明,中国队在世界乒乓诸强中仍比其它各队高出一截。
优势在哪里
本届世乒赛强队翻船的冷门比以往历届世乒赛都多,比赛形势发展大起大落,常规做出的预测几乎都未能言中。朝鲜女队低估了欧洲选手的进步,输给南斯拉夫队和荷兰队,从上届亚军掉到第五名。南朝鲜男队被中国台北队打了一个0∶5,连前八名都没有进去。最有挑战实力的瑞典男队也险些被联邦德国队拉下马。在这些风浪的颠簸中,中国队的表现最稳定,只丢给英格兰男队和南斯拉夫、日本女队各一分。
中国队早已成为众矢之的,是各队研究的重点对象,一些有实力的队以退为进,故意避开中国队,实力不足的索性派新手应付一下。中国男队一直得不到同有威胁的对手实战练兵,比赛都是一边倒,以至波兰、朝鲜和南朝鲜等强队,中国队一个也没有碰上。在这种心理调整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进入决赛,中国队仍打出很高水平。中国队再次夺冠的重要原因是:没有背世界冠军的包袱,把自己放在拚别人的位置,场上精神面貌好,全队表现了敢打敢拚的劲头,打出了气势,使向自己挑战的对手在心理上发怵。从技术上看,中国队的近台快攻仍然具有很高水平,江加良、陈龙灿、戴丽丽和李惠芬四名传统直拍快攻打法的选手,团体赛中未失一盘;滕义以横拍两面攻,在所有参赛的欧亚强手中,独树一帜;焦志敏的正手拉反手拨打法,王浩和陈新华的削中起板,都各具特色。中国队的前三板技术,仍然是得分的主要手段,打相持球也没有让对方占到便宜。目前国外没有一支队象中国队打法类型这样广,整体水平这样高。朝鲜、南朝鲜、荷兰和匈牙利女队都只两名队员水平较高,换一个人上场就不行;瑞典、波兰、南朝鲜和中国台北男队打法显得单调,容易让人适应。因此,中国男女队捧斯韦思林杯和考比伦杯,可以说受之无愧。
潜在的危机
乒乓球技术的发展和人才的涌现,也有周期性。欧洲的横板弧圈和亚洲的直板快攻经过多年的抗衡,仍基本处于不相上下的状况。当前世界各强队,包括中国队在内,正处在新老交替之中。已经涌现的、比较耀眼的新秀有南朝鲜队的玄静和、刘南奎,朝鲜队的李粉姬、金成熙、李根相,瑞典队的佩尔森,匈牙利队的巴托菲、乌尔班,南斯拉夫队的潘兹利茨,中国台北队的吴文嘉等。这些人年龄一般不超过20岁,既具备本队传统打法的特色,又有其他先进技术的融合,战术运用积极合理。在这一茬人上,中国队确实潜伏着危机。参加这届世乒赛团体赛的队员滕义、李惠芬和焦志敏等主力,虽是初次上阵,但年龄却比江加良、陈龙灿和戴丽丽等老将还大。20岁以下的王浩和陈静虽入选团体赛阵容,但都挑不起大梁。在本届世乒赛团体赛名列前茅的各队中,中国队平均年龄几乎超过所有对手,实际上是以老胜新。如果不迅速解决技术创新和培养新人的问题,要不了多久,也许到下届世乒赛,乒乓危机会再次爆发。
由我国乒乓专家组成的考察小组,在观察了男女团体赛后普遍认为,匈牙利女队巴托菲和乌尔班的弧圈球;朝鲜男队李根相的削球和反攻;瑞典男队佩尔森的快攻和反手进攻在技术上都已领先,是未来各队的有力武器。三五年后中国乒乓球队用什么人、什么技术来对付他们的挑战,现在应当着手准备了。
本报记者 汪大昭
(本报新德里2月25日电)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