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阅读
  • 0回复

“一天不工作,一天活不成”——回忆王逸群同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6
第5版(文件·报告·回忆录)
专栏:

  “一天不工作,一天活不成”
  ——回忆王逸群同志
  程子华 曾三 王国权 韩纯德
王逸群同志是我党的好党员,他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革命的一生。在弥留之际,他给子女留下遗言:“我们要为全人类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帝国主义,没有霸权主义,为世界和平奋斗终生”。表现出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思想境界和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
逸群同志在上海求学期间,就接受了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他的青年时代是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尖锐的阶级对立的环境中度过的,这对于他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立志献身于解放全人类的事业起了重要作用。1929年,在革命的困难时刻,逸群同志在上海大厦大学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了解除后顾之忧,他用别人的名义,给他在四川的老家写了一封绝命书,称“王逸群因贫困,跳黄浦江自杀了”。这样一来,免去了家庭对他的挂念,亦可使家庭免遭匪属的厄运。
在中央苏区,党中央决定他协助曾三同志创建了第一部电台,他和战友们日夜守护在电台旁,把中央的命令,迅速传达到各部队;并监听敌人的电台密码,了解敌军的动向,及时向中央报告情况。有了这个耳目,使红军有力地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一、二、三次围剿。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由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红军蒙受了重大损失,被迫进行了长征。同时,党中央决定留下一批干部,保留革命火种,发展革命力量,逸群同志也被留了下来。那时,刘少奇同志任福建省委书记,逸群同志任省委宣传部长,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和残酷的环境中,省委和游击队在闽西的崇山峻岭中,和敌人迂回。没有吃的就吃树皮、草根,很多人因误吃了毒草而中毒、浮肿。夜晚,露宿在荒山野岭中。敌人的追杀,疾病的袭扰,饥饿的威胁,环境的困苦,没能动摇他们革命到底的决心。后来,在敌人重兵扫荡下,游击队被打散了。逸群同志为了寻找党组织,只身一人,凭着一根讨饭棍,翻山越岭,步行一千多里到厦门,偷乘货船,返回上海,找到了党组织,回到了母亲的怀抱。也正是因为这件事,才使逸群同志在1942年延安的所谓“抢救运动”中被隔离审查,蒙受了冤屈。后中央及时进行了甄别纠正。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关押,惨遭迫害、毒打,他头上被扣上叛徒、特务、走资派等帽子。在批斗高潮时,他是谁也不敢保的、两派组织一致打倒的“坏干部”;在大联合时,他是始终亮不了相、站不出来的“坏干部”。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逸群同志才得到解放。十来年的精神摧残,并未使他屈服,他和造反派到北京卫戍区辩论过;被开除党籍后,他坚信自己是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十年当中,每月交五十元党费。
就是这样,无论是在对敌斗争中还是在党内斗争中,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也没有改变他忠于党、忠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
由于长期的艰苦斗争,逸群同志积劳成疾,患有严重的气管炎、哮喘等疾病。在“文革”中,他是作为强制劳动的“走资派”,被押送东北劳动改造。当时,他的气管炎很厉害,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中被迫劳动,虚弱的身体已没有什么力气了,呼吸困难,整夜咳嗽。同屋的同志们无不对他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同情,为他的坚强毅力所感动,纷纷冒包庇之嫌,向造反派提抗议:“这样残忍,会要出人命的”。逸群同志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硬拖了近一年的时间。他的态度始终乐观、坚毅,他说:“生死我早已置之度外,我如遇不测,望你们(家属)为我洗清,真金不怕火”。
逸群同志早在土地革命时期,就在党内担任过较为重要的领导工作。逸群同志读过大学,工作中朴素踏实平易近人,接近群众,颇有才干,曾经几上几下,均服从党的安排,毫无怨言。他作过省委宣传部长,又作过党内的一般工作;作过晋东北抗日根据地特委书记,又作过一个团的政委。他自己风趣地说:“干革命就得是多面手,什么都会干才行”。他一生最鄙视的就是那些向党讨价还价、伸手要官的人,他深情地对子女说:“我是战争中幸存的人,我的许多革命老战友为革命牺牲了,我有什么资格向组织提这提那!”
逸群同志生活简朴,对子女严格要求。他常教育子女“要为人民服务,不要被社会上这样一股那样一股风刮着跑”。他的小儿子中专毕业分配时,赶上他“文革”中被隔离审查,于是被当作“黑帮子女”,分到西安一个工厂当铸工。逸群同志被“解放”以后,儿子求父亲帮助调回北京,他没答应,教育儿子要志在四方。在有些人看来,这样做似乎不近人情。而逸群同志却不这样认为,他想:党给老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不能让子女理所当然的享受,更不是子女借此作为炫耀的条件,干部子女的优越感是他们成长的腐蚀剂。因此,他从不为子女办一件走后门的事情。
逸群同志具有忘我的工作精神。解放后他一直作有色金属、储委和地质资料的领导工作,他在地质科学领域中,甘当小学生,既学习专业理论,又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他不满足一般的地质科学常识,而是深入研究地质工作规律。他常说:“党把地质工作交给我们,这可是门科学,不能取巧也不能偷懒,要老老实实的学习,才能当好领导”。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礼贤下士,虚心求教,终于由外行变成内行,被称为“四大金刚”之一,这是群众给熟悉业务的领导干部送的绰号。
逸群同志对工作尽心尽力,一丝不苟,在矿产储量工作中坚持原则,坚持标准,反对不重视矿产储量审查工作的做法。对那些头脑发热、大干快上的盲目倾向,他经常泼冷水。有人说他是“绊脚石”,他听了愤慨地说:“就是要绊你们这些对国家财产不负责任的行为。矿产储量把关一定要严格,为国家把好关”。他在病重期间还几次请人审查见报的矿产探明数量的准确性,表现了他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
他离休以后,直到去世的前两天,都在工作。病情加重后,他深知自己在世时间不长了,就开始了撰写回忆录的工作。他说:“这些材料是留下来总结革命经验的,不留下来就是我们这些老家伙没有尽到自己最后的职责”。他写的晋东北抗日根据地建立和发展的回忆录,历时三年,计有五万字之多。对写回忆录,他采取了十分审慎的态度,对每一处史实,每一个细节,都作了大量调查、核实。手肿了,不能亲自写了,就用录音机录下来,由别人整理,坐着说不行就躺着说。因此,回忆录的写作一直没有间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很多老战友来看望他,心疼地说:“老王呀,别写了,身体要紧”。他的回答是:“一天不工作,一天活不成”。一些老同志感动得在一旁落泪。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