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阅读
  • 0回复

农业生产前进的道路——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农业生产改进馆介绍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51-10-11
第2版()
专栏:

农业生产前进的道路
——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农业生产改进馆介绍
林韦
华北区城乡物资交流展览会的农业生产改进馆,用华北各地农业生产上的先进经验,指出了农业生产前进的道路。
在馆的入口处,许多大幅的图表,说明目前华北各省“组织起来”的状况与好处。山西省一九五○年十个组织起来的模范村(组织起来的人数占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统计,每一亩地的平均产量已超过抗日战争前百分之五十六。由于耕地面积扩大,十个村农业总产量已超过抗日战争前百分之八十五。牲口由五百三十七头增至一千零五十四头,新盖房屋一千一百一十间。图表和典型事迹告诉人们,组织起来能够增加生产的原因是:第一、组织起来能提高劳动效率,三工顶四工,或二工顶三工。这样就省出许多劳动力,用于精耕细作,增加肥料。山西潞城县劳动模范刘聚宝在未参加互助组前,每亩地上粪四十六担,参加互助组后,每亩上粪九十六担。平顺县郭玉恩在参加互助组前,经营一亩地用九个工,现在增至十八个半工。第二、组织起来能实行科学的分工,实行资力的集中使用,这就使单个农民所不能做的事变成可能。河北省大名县西马头村裴兴臣组织了八十九人的打井互助社,集资二万斤小米,打井十二眼,锥井十二眼。行唐县贾兰虎组织造林合作社,造林三千六百亩(植树四十五万株),消灭了全村的沙荒。绥远凉城县脑包村农民,在高海清领导下组织起来,开渠七十多里,浇地四万多亩,一亩增产百分之五十,又植树九万多株。第三、组织起来以后,加强了生产技术的研究与新经验新技术的及时传播、推广。很多劳动模范领导的互助合作组织,现在都有了自己的技术研究组、研究室、小型农业试验场。山西榆社县张志全互助组的小农场,试种了十六种优种谷,十二种优种杂粮,也试验各种调剂与改良土壤、改良肥料的办法,试用耘锄与铡刀机等新式农具。河北大名县张希顺互助组的研究室中,精细地分了治虫、种籽、肥料、畜牧等组。畜牧组养的母鸡,四个月即能下蛋。种籽组除试验各种优种,研究选种、浸种等技术外,现又试用花生根瘤菌拌种。去年到今年,该组肥料组试用了硫酸錏、硫酸钙、硫酸铁等化学原料。他们的小农场,现在正在试验同样作物不同管理、不同施肥的不同结果。
从各省以至全华北的统计看,“组织起来”已经成了群众性的运动。目前绥远省“组织起来”的人数,占农民总数的百分之十,山西省占到百分之五十五,河北省占百分之四十九,平原省占百分之四十,察哈尔省占百分之三十三。河北省今年有互助组一百万组,技术研究组八千五百多组,推广优良品种一千四百万亩,新式步犁三千部,喷雾器七万四千架,用农药八百万斤。
图画和表格上的数字告诉观众:华北地区经过抗日战争时期的劳力武力结合(一部分人种田,一部分人作战;或合伙耕作,合伙作战),经过解放战争时期的生产与战勤结合(一部分人做战勤工作,一部分人在家耕种所有土地,统一记工),又经过一九四九年以后的农业大生产运动,互助组织有极大的发展。目前“组织起来”的形式已有下列几种:第一种是季节性的临时小型互助。农忙时互助(人畜变工等),农闲时散伙;做大活时伙干,做小活或副业生产时分散干,没有什么固定的制度。第二种是长期的定型的互助组。有全组的生产计划;有记工、清工制度;能与副业生产及供销活动相结合,能比较合理地分配使用劳动力;注意耕作技术的研究改进。这种互助组,华北五省平均已占到总互助组数的百分之十四。山西省已占到百分之三十二。目前仍应大力发展。第三种是经济上合作的互助组。除具有第二种互助组的各种优点外,还合伙购买大牲口、新农具,合伙开渠、打井、开荒、造林、办小农场,凑积公积金或义仓,做为公有财产,供再生产投资或防荒备灾之用。第四种是目前最高级的一种互助合作形式,即农业生产合作社。各农户把土地、劳动力、牲口、农具都入到社里,作成股份,实行统一经营,按股分配收获物。这是私有制基础上的集体经营。它使劳动力畜力的使用更加合理,播种耕作更有计划,克服了你先我后,地多地少,劳畜力多少以至土地用工多少等许多困难,使耕锄遍数与施肥数量迅速增加。河北饶阳县五公村耿长锁领导的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是一九四四年农民为度荒而自动组织起来的。开始是土地和劳动力对半分粮,副业生产如纺绳等,按劳七资三分红。灾年过后,大家觉得这办法很好,就一直保存下来了。土地和劳动力分粮分红的比例虽不断有微小的修改,但根本的性质做法始终未变。现该社已用公积金买得若干骡子、大车,盖了若干房屋,作为公有财产。社内农民的生产品,由社推销;农民所需的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由社供应。需用粮款,可向社内借用。有余时也可存入社内。这不仅是生产的合作,也是供销的合作,信用的合作。
土地改革加上“组织起来”,提高了农民的劳动效率,改进了生产技术,改善了各种生产条件,华北农业的生产力在迅速地发展着。有一张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纪录的图表说明:一亩小麦的最高产量已经达到九百斤(平原省王希河);一亩玉米达到九百八十斤(山西李顺达);一亩谷子达到九百八十斤(河北郭云祥);一亩水稻达到一千一百斤(天津邹玉彬);一亩甘薯达到一万斤(河北马国荣);一亩马铃薯达到八千斤(绥远党行先)。天津小站产稻区一亩水稻的平均产量,解放前为三百五十斤,现增至六百五十斤。石厚土薄的山西平顺西沟村,在李顺达领导下,每亩产量较战前提高百分之六十三,李顺达组提高百分之一百零八。他们试种的“白杆母鸡嘴”谷,一亩收到三石。加上副业收入,全村现已从“糠菜半年粮”变成了“家家有余粮”。
农业生产改进馆的出口处,是集体化部。这里除展出国营农场所用农业机器外,还展出社会主义苏联的集体化机械化的农业生产情形及其最高纪录(单位:一亩):小麦一千三百五十斤;谷子二千六百八十斤;玉米二千八百一十二斤;水稻一千九百七十五斤;棉花一千八百斤。这些数字,像光芒四射的巨星一样,高悬在前进道路的正前方,吸引着千万观众的眼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