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小巨人”风云录——记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农民企业家徐灿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2-27
第2版(经济)
专栏:通讯

  “小巨人”风云录
  ——记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农民企业家徐灿根
  新华社通讯员 俞永朝 新华社记者 洪岩
那是党的十二大召开在即,北京中南海营房处给浙江省上虞风机厂发了一份急电:“风机质量有误,速派人来京处理。”厂长徐灿根心急如焚,昼夜登程。他爬上了怀仁堂空调机房顶,猫腰钻进10米高的冷却塔,拆下叶片一检查,说:“不是质量问题,而是运输中受压变形。”造成噪声大的风机叶轮,一经修复成几何形,噪声仪显示出的噪声,又由原来的34分贝降低到0.5分贝。在场的一位处长啧啧称赞:“了不起的0.5分贝,了不起的徐灿根!”
我国有了低噪声节能风机,许多地方立即拆除因噪声高、引起居民反对的旧风机,装上了这种新风机。现在,这种新风机已出口14个国家和地区。
令人惊异的是:生产这种风机的厂家,竟是浙江省上虞县小坞村和董山村合办的企业,出自普通农民徐灿根的手。正是他经上海交大高级工程师任世瑶指点,用木榔头在庭堂、土地庙敲打出一个用电脑控制生产的现代化企业。1986年产值已逾1800万元,人均5万元,为两个村1600个农民,创造了共同富裕的“小康社会”。由这个厂帮助兴建的31个小厂也扶摇直上,富了方圆几十里。
对这个厂的评价,农牧渔业部在给国务院的报告中写道:“背靠上海交大的科学技术,积极研制拾遗补缺的夹缝产品,成了全国的小巨人。”徐灿根,当他在1985年荣获国家银质奖时,有一名人赠他古诗一首:“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锤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以此来赞扬他的开拓精神。
43岁的徐灿根,已在农村办工厂的道路上,经历了13个艰难岁月。当初穷得当当响的小坞村,连评工记分的灯油也得家家凑。会计徐灿根横渡曹娥江,搭草棚、开白泥,只维持三年,最后因找不到一个主顾,厂长徐灿根又回到“土里刨食吃”。
碰巧,徐灿根与本村姑娘任彩琴喜结良缘。任彩琴的哥哥任世瑶,在上海交大教“流体力学”。徐灿根一旦明白用流体力学的原理,能造出大工厂、大宾馆需要的回收利用冷却水的冷却塔风机,不觉信心十足。他和村党支部书记赵炳灿、当过工程兵的赵宝灿,敲敲打打地办起了风机厂。
一连四五十天“叮叮当当”,吵得家人心烦意乱。就这样,我国第一台直径0.8米的冷却塔专用风机样机诞生了。不久,徐灿根把风机制造厂的牌子,挂到了村前土地庙里。上海一家食品厂,买下了他们的第一批产品。两千元资本,一次翻了两番。但徐灿根的目标,要使风机配套出口。他找好友蒋梦兰办冷却塔工厂,又鼓动百官电机厂生产风机专用电机。系列工程崛起了,徐灿根如虎添翼了。他自己要了一片乱坟地,拉线画图建厂房。4万平方米的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上虞风机厂的牌子挂上了。
第一次感到知识技术可贵。他一心要进交大探索流体力学。他带着行李,寄宿在上海同乡家,经过几番周折,才得到一张旁听证。作为“大学生”,他每天要完成作业;作为厂长,他还要“遥控”生产;作为供销员,他更要外出采购;作为单身汉,洗衣做饭也是他的“必修课”。做不出作业,跑去求教任老师。5门功课,12本笔记,都洒满了他的心血。他获得了大学结业证书和工程师职称。
面对12幢现代化厂房、设备,徐灿根产生了急需人才的迫切感。两个村的高中毕业生都进厂了,他还在全县招收了140名高中毕业生当工人。同时,徐灿根投资45万元,在土浦高中、宁波机械学校开设风机专业,把厂里初中生送去深造。挑选了35名工人到上海交大专攻流体力学。
八十年代,当风机厂具有7500万元资产、户均1.7万元时,徐灿根又发出了愿与小坞、董山“共富贵”的誓言,给两个村提供385万元以工补农资金,使440户的小坞、董山,家家得益9000元,人人分到2400元。贫穷的小坞村,现已建起了现代化大型俱乐部,办起了水泥预制厂、茶厂、采石矿、商店、饭馆,成了乡村小镇。
以风机厂为龙头,以徐灿根为副总经理的冷却塔厂、百官电机厂与上海交通大学组成的科研生产联合体——南洋风机及冷却塔研究开发公司诞生了。他们联合研制的5个系列产品,已飘洋过海。徐灿根成了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
如今,风机厂已成了一个强大的发动机,带动了周围31家日夜运转的小厂,朝跨世纪的道路迅跑。
(本报有删节)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