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坚持原则 赢得友谊——周恩来同志在抗战期间结交外国友人的一些事迹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1
第7版(国际)
专栏:

坚持原则 赢得友谊
——周恩来同志在抗战期间结交外国友人的一些事迹
高梁
去年12月19日晚,爱泼斯坦同志约我一起去看望从新西兰来的友人杰·贝特兰。抗战期间,他俩先后在延安、武汉、重庆多次会见和采访过周恩来同志。因此,这次见面后,自然而然地谈起他们对周恩来同志的怀念。
“我最初见到周恩来时,他还留有胡须,有时穿军装,有时穿干部服或农民衣服。”贝特兰首先谈起当年的情景,他说:“在不同场合同各种各样的人谈话,他都能把重要的问题,把他的主张和观点,用生动简明的语言谈得一清二楚,争取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爱泼斯坦也强调说,周恩来同志的谈话使人感到,他对原则问题极端明确、坚定;又最善于求得对方的共同点,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友谊。
1938年,在武汉,当时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政策并有妥协投降倾向。针对这点,周恩来同志坚持不懈、积极主动地向国内外朋友反复介绍和讲解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反对妥协投降、坚持持久战的主张。在短短一年里,周恩来同志在武汉吸引和团结了一大批外国朋友,赢得他们对抗战的理解和支持。许多国际友人,如白求恩、卡尔逊、印度医疗队和国际学联代表团等,都在武汉同周恩来同志会见过,并且从这里去延安或敌后根据地。
爱泼斯坦回忆说,在武汉见到周恩来同志时,他自己才23岁。在当时复杂的环境下,周恩来同志非常关心他,有时派助手来提醒他注意各种事件和倾向。以后,他应宋庆龄同志的邀请去香港,参加了“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不久,周恩来同志从武汉寄来毛泽东同志的著作《论持久战》,委托宋庆龄同志在香港把书翻译好并向海外散发。爱泼斯坦参加了这本书的翻译工作。
1938年底以后,周恩来同志一直在重庆坚持工作。这时,国民党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不断掀起反共高潮。周恩来同志以《新华日报》为基地,向中外新闻界和外国朋友分析当时的形势,阐明党的“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投降、分裂、倒退”的方针。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事前周恩来同志已发觉一些迹象,曾同正在重庆的美国女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连续谈了多次,以大量确凿的事实和材料,揭露国民党企图发动内战的阴谋。不久,事变发生,国民党严令禁止各报刊登事变真相。这时,斯特朗已回到美国,周恩来同志发电报通知了她,她立即把周恩来同志当初揭露的材料详细发表,引起国际舆论对国民党的强烈谴责。通过贝特兰的安排,周恩来同志还会见了当时英国驻重庆大使克勒克·卡尔,并向他介绍了事变真相。随后,卡尔向国民党当局表示不愿看到中国打内战,他还为此举行了记者招待会。不久,他调任。回国前,他拒绝参加国民党政府为他举行的告别会,而宁愿到八路军办事处看望周恩来同志,度过他在重庆的最后一个夜晚。
1944年,国民党不得不暂时改变对我根据地的封锁政策,同意一个由21人组成的中外记者团从重庆去延安访问。爱泼斯坦代表美国《时代》杂志,参加了这个记者团。不久,由组长仓瑞德率领的“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对八路军敌后抗战情况进行了解和观察。
当记者团和观察组先后于6月和8月到达延安时,周恩来同志正在延安述职,他经常来看望这些外国朋友,亲自安排他们采访和参观。记者团成员经过两个月的采访回到重庆后,写了许多文章和著作,介绍了他们耳闻目睹的实况,使世界人民看到了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的曙光和新中国的未来。
周恩来同志对外国朋友无比诚恳、热情和关心。会见过周恩来同志的外国人士,都非常怀念他。40年代在重庆工作过的40多位美国记者和学者,于1982年在美国亚利桑那举行了一次聚会。爱泼斯坦参加了这次聚会。他感慨地说:“与会者都表示了对周恩来的爱戴和尊敬,并说周恩来当初告诉他们的话都是真理。”“的确,周恩来同志坚持原则,广交朋友,他用真理赢得了人心。”
(附图片)
1962年11月,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接见杜波依斯博士和夫人。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