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阅读
  • 0回复

“青龙”“白虎”是怎样活起来的——记浙江省供销社在农村市场中的调节作用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3
第2版(经济)
专栏:

“青龙”“白虎”是怎样活起来的
——记浙江省供销社在农村市场中的调节作用
新华社记者 林楠 许群
 浙江农业有两个拳头产品,一是茶叶,一是兔毛,号称“青龙”、“白虎”。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这两项产品都经历了几次大起大落。就在三四年前,市场波动,结果浙江1000多万只兔子杀得只剩下300万只,近百万兔农惊慌失措的情景,令人记忆犹新。
1986年,由于国际市场的影响,兔毛行情又一次落入低谷,至今还未完全回升。但浙江省供销社主任宋少祥最近告诉记者,这次浙江省却基本上没有出现杀兔风。嵊县剡北乡求家坎村的求菊汀,1985年兔毛热销时养了300多只长毛兔。现在,他淘汰了80多只老兔、劣兔,剩下的220多只全是良种兔,一年可以剪兔毛300斤左右。“兔毛好卖吗?”我们问。他回答说:“我早就和供销社订了合同,只要质量符合要求,他们都收。有供销社给我们开‘保险公司’,我们心里不慌。”
多年来擒“龙”搏“虎”的经验和教训,打开了浙江省供销系统干部职工的眼界。那是1983年底,历来由供销社主营的茶叶发生了严重滞销。转过年,又到了春茶采摘季节,如果拒收、少收,马上就会发生毁掉茶园的局面。要不要尽力为农民挑这副担子?从上到下,争论激烈。最后,省供销社下决心超计划多收购了15000吨茶叶。这一着棋使供销社系统承担了7000万元的亏损,但保证了浙江众多的茶山茶园在市场低潮时依然青翠,没有发生破坏。不久,茶叶行情由滞变俏,浙江的茶叶生产由于保存了实力,立即恢复生机,使“冷货”又成了“烫手货”,不仅为农民增加了大量收入,1985、1986两年还累计为国家创造了1.1亿美元的外汇收入。
而在兔毛问题上,前几年恰恰吃了不善于调节的亏。其实,回顾一下,1984年底兔子杀得最凶、价格落到最低点的时候,已是市场行情开始复苏的前夕。转年兔毛价格猛涨,供不应求。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与当时兔子存栏数过少,生产一下子恢复不起来大有关系。
潮落自有潮涨时。从长远看,这些产品在市场上总有一定的需求量。浙江供销社的同志看到了这一点:“既然是市场机制,完全没有起落不可能,但尽一切努力使它不大起大落,则是可以办到的。”
浙江省供销社的办法有三条,一靠合同,二靠发展加工业和出口,三靠全盘调度。近年来,浙江供销社系统的茶叶公司及主营兔毛的土畜产公司,分别通过各基层社,与农民签订了几十万份收购合同,价格随行就市,并对合同内的滞销产品实行最低保护价,还规定了提供服务的内容。这样,解决了农民最怕的有东西卖不出去的困难。与此同时,浙江省供销社系统近几年靠兴办供销社工业,以及努力增加出口,使自身的经营实力大大增强。如嵊县供销社和省畜产公司联办的华兴毛纺织厂,全面投产后年消化兔毛可达百吨以上,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试生产的兔羊毛纱质量最近获得省名优特新产品金鹰奖。兔毛经过加工,不但提高了自身的价值,而且挖掘出新的市场潜力。现在,加工业和出口已成为浙江供销社系统每年赢得2亿多元利润的重要支柱。
当大宗农副产品发生较大市场波动的时候,省供销社就充分发挥一盘棋、一条龙的调度作用,舍得把其他经营赚来的钱用在直接承担农民利益的地方。1984年茶叶滞销造成的7000万元亏损,其中有5000多万元是靠省供销社系统内部调剂解决的。
为农民承担市场调节责任,实际上是农村商品生产对供销社改革提出的一个大课题。过去供销社吃惯了国家统购包销的“大锅饭”,在指导思想、经营方式、活动范围等方面都有许多不适应农村商品生产形势的地方。经过这几年步履艰难的摸索,使他们深感逼一逼大有好处。省茶叶公司在1983、1984年市场销售不畅时,不得不上上下下齐出动去推销茶叶,创造出与销地联营、在大城市开茶庄等新的经营方式,使经营能力大大增强,茶叶好销了,“坐商”、“官商”作风也开始有了真正的转变。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