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5阅读
  • 0回复

科学“吃山” 越“吃”越富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5
第2版(经济)
专栏:为农业增后劲

科学“吃山” 越“吃”越富
胡占魁
本报曾于2月17日、18日接连摘要刊登一些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关于“如何增强农业后劲”的意见之后,收到许多读者来稿、来信,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决定从即日起辟“为农业增后劲”专栏,欢迎大家踊跃投稿。
——编者
常言道,“靠山吃山”。所谓“吃山”,就是开发利用山上的资源,向山要财富。怎么个“吃”法却大有讲究。实践证明,“吃”法得当,越“吃”越富;“吃”法不当,贻害无穷。
一、要“广吃”。就拿湖南平江县来说,山上能“吃”的东西很多,有林有竹,有果有药,还有野兽、矿藏和丰富的水能资源。人忌偏食,山怕窄取。只抓“山上”,忽视“地下”,或者只抓“山间”,丢掉“山上”、“地下”,都不利于资源的全面开发。过去,一说“吃山”,人们就把眼睛盯在用材林上,结果越吃越穷。近几年来许多地方吸取了教训,注意了“山上”、“山下”、“山间”综合开发,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平江县三联乡白石村122户,人均5分地、5亩山。过去,迫于生计,他们砍树砍柴卖,年复一年,2800多亩山一扫而光,生态平衡遭到了严重破坏,1982年人均收入不到90元。后来,县委指出山区要走治山致富的道路,他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了百合、生姜等经济作物,山地大增产,亩平均收入由过去只20多元增加到210元,仅百合一项,全村人均80元。另一方面,他们对山林采取了“封、管、造、改”的办法恢复发展。几年来封山育林800多亩,造林610亩,改造次生林1400多亩。现在山上变青了,田里产量增多了,群众生活也富起来了,人均收入增加到500多元。
二、“吃”、“养”要结合。“吃”和“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养山”是为了“吃山”,“吃山”必须先“养山”。“养”是基础,“吃”是目的。比如林木,只有坚持造林育林,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森林资源才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平江县献钟乡焕新村是个楠竹产区,这个村坚持采育并举,造多于伐,楠竹由1972年的1.8万亩,发展到2.7万多亩,竹材的蓄积量由90多万根,增加到730多万根,村民收入逐年上升,现在全村平均每人有竹5000多根。
三、“吃”要讲效益。靠山致富一定要重视综合利用、深度加工。长期靠卖材料过日子是富不了的。湖南临湘县羊楼司乡有11.3万亩山林,过去以卖原材料为主,经济效益差。近几年他们从安化、新化、益阳等地请来98个竹编师傅,购置了330多台加工设备,大搞竹品加工。全乡每年出售11万根楠竹,过去的收入只有24万多元,现在加工后再销售,收入增加104万元。
四、“养山”之道。要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经营方针,坚持以营林为基础。在经营方针上应当强调采育结合,以育为主,综合开发,多种经营,改善管理,提高效益。要树立大农业观点,从生态农业观点看,养山应实行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利用各业之间内在联系,全面促进山区经济的振兴。“五业”当中,山区以林为首,养山必养林,森林不仅是生态农业和生态平衡的核心,而且是山区普遍致富的物质基础。当前的养山治山,首先要治住乱砍滥伐歪风。其次要设法开辟一些林外致富的门路,如努力提高耕地的粮食单产,减少毁林开荒的压力;发展山区的工业能源(如小水电、沼气、煤炭等),减少砍树当柴烧的消耗;发展山区的工副业生产,把一部分农民靠“吃树”的收入,转到“吃工”致富上去,以减轻用钱靠砍木材的压力。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