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阅读
  • 0回复

淮北平原筑起十万公里绿色长城 出现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新格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6
第2版(经济)
专栏:

淮北平原筑起十万公里绿色长城
出现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新格局
本报讯 新华社记者张传宣报道:提起万里长城,人们自然会想到祖国北方的千年遗迹;可如今在黄河以南的淮北平原上,却也筑起了总长度达10万公里的“绿色长城”。
这堵“绿色长城”,北起自黄河故道,南到淮河两岸,西接豫东林网,东连苏北平原,纵横驰骋,如带如织;现已建成以田、路、河、渠为骨架的四级防护林带,与网、片、点相联,乔、灌、果结合,把一望无际的平原巧妙地构画成数以万计的郁郁葱葱网格。
“绿色长城”使淮北少林缺木、广种薄收、多灾低产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淮北开始跨入现代生态农业的新天地。
从1978年到1986年,淮北平原森林面积由125万亩迅速发展到635万亩,林木覆盖率由3%猛增到13.2%,1800多万亩“光腚田”由此受到绿荫的庇护,呈现出“林在田边,粮在树旁,农林结合,林茂粮丰”的新格局。仅据专家们近两年的观测表明:在“绿色长城”之内,夏天气温降低摄氏1度左右,冬季地温上升摄氏0.6—1.5度左右,风速减缓20%,土壤水分年蒸发量下降13.7%,无霜期由216天增加到220天,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小气候”普遍出现,还有10个县
(市)已成为全国平原绿化的典范。与此同步,淮北地区的粮食产量大幅度稳步上升,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1986年,粮食总产仍比大丰收的1980年增长88%,“大起落”式的恶性循环正变为稳产高产的良性循环。
10万公里“绿色长城”,不仅给淮北平原农业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改变了单一农业结构,拓宽了生产领域,林业也成为平原农区的一种新产业。2000多万淮北农民对建设“绿色长城”充满极大热情,舍得花劳力、时间和投资。宿县地区仅去年一年,群众筹集造林资金就达615多万元,并且改一年一季造林为一年四季造林;“六五”期间完成的成片造林保存面积,竟是1953年到1980年造林保存面积的总和。森林覆盖率由7%猛升到14.7%,自北向南初步形成果木林、用材林、防护林交错的大型林带。
淮北“绿色长城”的直接经济效益也很显著。据专家们估算,淮北平原现有的林木资源,价值就达20多亿元,等于当地每个农民在林中“储蓄”一百多元。
(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