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我也要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记哈尔滨猪鬃工厂共产党员刘若钊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6
第4版(政治·法律·社会)
专栏:

“我也要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
——记哈尔滨猪鬃工厂共产党员刘若钊
王金枝 赵志文
今年1月初,哈尔滨市统计局的一份报表在市内引起强烈反响:
1986年,哈尔滨猪鬃工厂创汇10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1%;实现利润720万元,比上年增长320%。
三年前这个厂还是个亏损大户,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发生如此引人注目的变化?许多职工由衷地说,工厂的成绩浸透了刘若钊总工程师的劳动和汗水。
(一)
刘若钊曾是黑龙江工学院的高材生、班团支部书记,1965年毕业后分到哈尔滨猪鬃工厂。当时工厂劳动条件十分恶劣,厂内臭气熏天,地上、案子上、工人身上都挂满了毛,劳动也是手工操作,在他之前来过的几个大学生都被吓走了。
夜深人静,刘若钊久久未能入睡。他想到七岁时父亲就病故了,家境贫寒,是党组织将他们兄妹三人先后送进了大学。他下了决心:我的知识是党给的,我要到党最需要的地方去。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拧到哪里哪里红。
艰苦的创业开始了。从此,他把自己的命运同企业的命运紧密联在了一起。
洗马尾过去都是用棍子敲打,费力费时。他发明了洗马尾机。之后,他与工人一起研制了栽毛机、平刨等20多种专用设备,使猪鬃生产由传统的手工操作变成了用机械操作。
工厂要改造刷子车间,建新厂房,设计部门提出要两个月时间,还得花几万元的设计费。刘若钊为节约工厂开支,毛遂自荐找来建筑学专业的书籍,废寝忘食硬啃了20多天,终于拿出了专家和有关部门都认可的设计方案,节约了时间和经费。
猪鬃染色是全国同行业关注的技术难题,1982年,刘若钊提出要攻克这个难题,很多人怀疑担心:一个学机械的,懂化学吗?刘若钊不顾一些人的冷眼,日夜奔波求教,经过400次中小型试验,终获成功。研制的工艺获市科研成果一等奖。
十多年过去了,刘若钊仍然是这个厂唯一的大学生。这些年来,为了更好地工作,他利用余暇自学掌握了机电、锅炉、土建、财经、化工等方面的知识。对工厂的每台机器、每道工序都了如指掌。他对工厂的贡献有目共睹,然而,他受到的待遇却不怎么公平。由于世俗偏见和“左”的思想影响,某些人对他横挑鼻子竖挑眼,近20年间几乎他从未受过表扬。他革新机床,有人说他是浪费材料的败家子;他研制新产品,有人讥为“出风头”,甚至成果也受“株连”,被打入冷宫;评定职称,他接连名落孙山。直至全局只剩下他一名“文革”前毕业的大学本科生时,才勉强递补。
一切果实都是在牺牲中,也是为了最终的牺牲而走向成熟的。刘若钊在各种艰难中前进着。他真的象一颗螺丝钉,紧紧牢牢地钉在工作岗位上。
(二)
1984年初,工厂的传统产品猪鬃、马尾、刷子老三样产品大量积压。刘若钊心中阵阵发疼。他想,我是全厂唯一的工程师,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只有研制新产品才能挽救处于困境的工厂。这时他想到了细尾毛。
细尾毛价如黄金,是国际市场上的俏货,刘若钊了解得不多。他带领研究所的十几名同志,一头扎进“细尾毛”这个未知世界中,经过无数次的实验,他们终于创出了自己独特的细尾毛加工工艺。
第一批样品出来了,谁来组织、承包生产?又是在这关键时刻,刘若钊挺身而出。
耕耘带来了收获。细尾毛生产出来后,立即受到外国客商的青睐。日本、美国、联邦德国的客户纷纷订货,产品销往13个国家和地区。
就在这时,刘若钊由于过度疲劳,晕倒在工厂的电梯道里。当职工把他送进医院后,医生诊断肋骨五处骨折,肋骨已刺进肺叶,胸膜大量出血。
刘若钊只在医院躺了九天就偷偷溜出了医院。
1984年,细尾毛使企业盈利24万元。1985年,细尾毛的利润增加两倍,创汇180万美元,去年成为工厂盈利和创汇的主要产品。
(三)
是金子终会闪光。默默无闻近20年的刘若钊如今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尊敬。去年,他被任命为工厂的总工程师,荣获省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刘若钊,在逆境中图进取,不退缩,向祖国奉献着知识和青春,他的言行激励着人们,证明真正的共产党人是大公无私的这一真理。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