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阅读
  • 0回复

鲁迅主张“全盘西化”吗?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6
第5版(理论)
专栏:

鲁迅主张“全盘西化”吗?
杨明
前些时候,主张“全盘西化”的人,把鲁迅先生也拉扯出来,说什么鲁迅也主张“全盘西化”。
事实到底怎样?
鲁迅确实说过类似“不读中国书”的话。也骂过中医,也骂过中国的传统,而且还主张奉行“拿来主义”。但是,能否根据这些得出结论说鲁迅主张“全盘西化”呢?不能。
先谈读书问题。1925年2月,在回答《京报副刊》提出的“青年必读书”问题时,鲁迅写道:“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并且说:“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华盖集·青年必读书》)鲁迅说得这么决绝,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一方面,“五四”运动之后,社会上产生一股逆流,提倡尊孔读经,整理国故,引导青年埋头于故书堆,以转移青年一代的视线,不要关心政治,这是当时一股反对革新的思潮。为了引导青年学子关心政治,关心国家、民族的存亡与前途,鲁迅提出“少看中国书”,以至“不看中国书”,提倡他们多注意现实,多读些提倡科学与民主的外国书,参与科学与民主的活动,完全是针对反革新思潮的。另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给中国人民留下沉重的精神负担,大量的封建主义糟粕窒息着民族的生机。多读古书,严重妨碍造就一代“思想革命”的战士。这就是鲁迅主张“少看中国书”的原因。
其实,对中国传统文化,鲁迅还说过更为决绝的话,他说:
“无论如何,不革新,是生存也为难
的,而况保古。现状就是铁证,比保古家
的万言书有力得多。
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
二要温饱,三要发展。苟有阻碍这前途者,
无论是古是今,是人是鬼,是《三坟》《五
典》,百宋千元,天球河图,金人玉佛,祖
传丸散,秘制膏丹,全都踏倒他。”(《华盖
集·忽然想到(六)》)。
从上面所引的最后一句话来看,似乎鲁迅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全面理解鲁迅的话,他的意思是说,革新、挽救民族危亡是第一要义,如果传统文化妨碍中华民族的前途,再好的也应舍弃,只有革新,使中华民族得到振兴,才可能保持我国的传统文化。空言保古,是保不了的。
可见,鲁迅主张“少看中国书”,甚至说“全都踏倒”《三坟》、《五典》、宋元善本,是因为他认清了当时我国面临的是民族存亡与发展的大问题,读中国书,保存传统文化,比起这个则是枝节问题。因此,不能由此得出鲁迅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结论。不信,我们观察一下鲁迅的实际生活。
鲁迅在他三十多年的著述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时间花在搜集、研究金石拓本,特别是汉代画像及六朝造像上,在辑录校注古书上花的时间更多。他辑录校辑三国谢承的《后汉书》、晋谢沈的《后汉书》,编辑了《唐宋传奇集》(其中有些是从其他书中录出的)。单是校勘《嵇康集》,前后竟达11年(从1913年10月到1924年6月)之久。1931年又重校一次,并先后作《〈嵇康集〉逸文考》、《〈嵇康集〉著录考》。鲁迅对嵇康等的魏晋文章,对《红楼梦》、《儒林外史》、《聊斋》等反映我们民族社会生活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极为推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里,有一件事值得提一下。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在他的长子许世瑛四岁时(1914年),请鲁迅当他的启蒙老师。1930年许世瑛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不久,转入中国文学系学习,鲁迅给他开了一张书单,包括《唐诗纪事》、《唐才子传》、《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历代名人年谱》、《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世说新语》、《唐摭言》、《论衡》等12部古书。
无论是从鲁迅的著述生活,还是从他指导青年学习的主张来看,都不能得出鲁迅主张根本不读中国书的结论。
对中医、中药,鲁迅确实说过很难听的话。从《父亲的病》一文,可以看到他对中医、中药的厌恶与反感,这也是他后来学医的原因之一。在《〈呐喊〉自序》中,鲁迅写道:“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的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
这当然可以说是“臭骂一顿”,但却不是鲁迅先生对中医、中药最后的、全面的认识。10年后,鲁迅在读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之后,认为“这一部书,是很普通的书,但里面却含有丰富的宝藏。自然,捕风捉影的记载,也是在所不免的,然而大部分的药品的功用,却由历久的经验,这才能够知道到这程度,而尤其惊人的是关于毒药的叙述。”鲁迅进而指出,“一切文物,都是历来的无名氏所逐渐的造成”(《南腔北调集·经验》)。确实,在传统的中国医学中,精华与糟粕并存。父亲的病,不幸遇上庸医,是一种反应;《本草纲目》蕴藏着无数精华,又是一种反应,两方面结合才是鲁迅的中医中药观。无须讳言,鲁迅对中医的观点也有偏颇之处,但决不能用“全盘否定”来概括。
谈鲁迅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不能不提到他那篇著名的杂文《拿来主义》。“拿来主义”往往被认为凡是外来的照单全收,其实这是望文生义的误解。在文章中,鲁迅严格区分“抛来”、“抛给”、“送来”与“拿来”的不同。“抛来”、“抛给”、“送来”,是被动的;而“拿来”,则是主动的,“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这里面就有选择,要吸取养料,舍弃糟粕,为我所用。“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见《且介亭杂文》)拿来,是有分析的拿来。值得人们注意的是,“拿来主义”并非专门对待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要采取这一方针。《拿来主义》一文中,就明确提到对待“国粹”也应这样。因而,“拿来主义”决不是“全盘西化”。
鲁迅痛感封建文化对中国人民的窒息,积极提倡学习外国,吸取世界文明先进的东西为我所用,然而,他并没有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鲁迅十分重视历史的继承性,他说:“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者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传,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集外集拾遗·〈浮士德与城〉后记》)鲁迅认为,传统文化有两重作用:“古文化之裨助着后来,也束缚着后来”(《且介亭杂文二集·〈全国木刻联合展览会专辑〉序》)。在谈到木刻艺术发展的途径时,他说:“采用外国的良规,加以发挥,使我们的作品更加丰满是一条路;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使将来的作品别开生面也是一条路。”(《且介亭杂文·〈木刻纪程〉小引》)这里,再明白不过了:无论是西方的文化,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吸取、借鉴、继承都要经过选择,标准是有益的,有利于新文化发展的。在鲁迅那里,不存在什么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也不存在着什么“全盘西化”的问题。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