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1阅读
  • 0回复

高效率的秘密——访北京四通集团公司(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7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高效率的秘密
——访北京四通集团公司(三)
本报记者 蒋涵箴
四通从创办之日起就致力于培育四通的新人,公司300名职工上下协调、组织严密、办事效率高。
四通的决策者认为:合作精神差、缺乏相互间的谅解、要求绝对平均是一种糟粕,如果一个企业不能解决内部相互摩擦问题,轻则降低工作效率,重则垮台!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不是经常看到国内有一些公司在与国外做生意时相互压价竞争、损害了国家利益吗?我们不是看到有一些这几年新办的公司由于内耗而垮台了吗?四通从一开始就注意培养职工的合作精神。
四通公司在自己的宗旨中要求大家既做理想主义者,又能踏踏实实地从眼前工作做起;提倡少发牢骚、多做实事;提倡管好自己的事,尊重别人的隐私权;提倡不传话、不轻信。四通强调平等,但只是机会的平等,不是结果的平等。人的能力有大小,人的进步有快慢,不能攀比,更不能妒贤嫉能,要靠自己的积极进取,靠自己的勤奋工作来换取成就感的满足。
解决内部摩擦不仅要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还必须从组织上采取措施。四通的创始人都是志同道合者自愿结合的,总经理聘请各部部长,各部部长再聘请各自手下的人,一级对一级负责,一年一聘。四通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人离开了,也有的部门要闹独立。对此,经理们认为这是正常现象,只要目标正确,公司搞得好,就会有人跟你合作;公司搞得不好,硬拉也没用,凑合到一起没法搞事业。他们认为内耗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流动,在一个封闭的结构中,各种力量会相互碰撞。为此,他们鼓励公司内部劳动力的流动,经理可选择职工,职工也可选择经理,只要所在部门、接收部门和本人同意,人员就可流动。
四通存在民主决策的基础。担负专业职能的各部门负责人,在自己所管的领域内,有充分的自主权,除需与其它部门协调而又有不同意见时由总经理调停外,总经理从不干预各部门权力范围内的活动。四通反对协调工作都由总经理来做。用万润南的话说是:管得最少的总经理是最好的总经理。
提倡协调、合作,并非排斥竞争。
万润南说:企业发展的契机并不在于企业占有多少资源,而在于是否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机制。活力有赖于竞争,差别则是竞争的契机,我们公开承认差别,提倡竞争。不适应四通竞争节奏的人就有可能被淘汰。
不少企业也提倡竞争,因为没有差别,使竞争变成空中楼阁。四通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计量劳动量的标准,特别是计量智力劳动消耗的标准。四通认为,对劳动效果最好的计量是市场,只有市场承认,市场接受,经过市场检验的劳动消耗才是有意义的,才能成为分配的标准。
“吸引人才,容纳人才,让人才在本企业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这也可以说是四通的干部政策。记者在四通公司紧张而有节奏的办公室里见到了29岁的总经理助理曹务奇,他正在为四通的发展起草文件。这是一位专攻经济的研究生,也许是他读的书比别人多一些,因此他提出的一些新的思想、新的观点常被总经理们采纳。四通内部刊物《四通人》的主编赵莉君是一位24岁的女大学生,从总编辑到记者甚至打印、出版,都由她一人包干。这张小报办得生动活泼,毫无八股腔。四通的年轻人尽管阅历不深,然而他们的聪明才智都得到了发挥。正如万润南所说的:“你有多大的本事,能翻多少跟斗,四通就为你铺多大的垫子。”
四通搞过一次民意测验:80%以上的职工都认为自己是四通的主人,90%以上的人认为自己是受人尊敬的,90%的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或比较满意。在科技人员密集的四通,担任营业员的青年从来没有感到自己是“受冷落”的。
四通人在一个竞争而又协调的环境里工作。
四通只是中关村“电子一条街”一个小小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反映出中国新兴产业、新型企业家的面貌。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