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阅读
  • 0回复

天涯行——对海南岛腾飞的再认识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8
第2版(经济)
专栏:

天涯行
——对海南岛腾飞的再认识
本报记者 林晰
海南岛,近些年来备受各方人士的关注。春节期间,记者驱车作环岛采访,来去匆匆10多天,所见所闻所想:宝岛正在“爬坡”,但如何“腾飞”,则是一个有待再认识的课题。
增强海岛的“造血”机能
闪耀在浩瀚南海上的这颗灿烂明珠,具有得天独厚的热带岛屿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长夏无冬,四时常绿,此时北国千里冰封,这里却春日融融,百花盛开……来海南的人,无不说这是宝岛。然而,真正把这样优越的“天”和“地”造福于人民,应当说还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六五”时期。同全国一样,“六五”时期是海南岛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取得较大进展的重要时期。记者在海口、东方、三亚、通什、琼海等县(市)见到宽展的街道,五六层的楼群沿街兴起,无不是“六五”时期的产物;在中央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引下,全区工交企业在“六五”期间安排了522个项目,投资额为“五五”时期的二倍,已建成投产的项目占3/4左右;特别是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了能源、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全岛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提高了,对国家贡献逐年增加。成绩是很大的。
成绩,是继续前进的动力,海南人民已经不满足于“爬坡”了,他们要求“腾飞”。事实上,海南岛的各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丰富的矿藏远远没有变成本岛的财富。仅自治州近80万黎族、苗族人民,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生活在贫困线下。记者在东方县大田区新宁乡的黎村访问,看到这里的人民仍然住在茅草棚里,过着“三个石头撑一口锅,一根竹竿挂衣裳,几块木板一张床”的贫穷生活,需要国家每年大量拨款救济。给钱给物,这是一种消极的“输血”方式,其结果是生产水平长时期没有多大的提高,生产方式没有根本的变化。在这个180户的村庄,也有几户人家盖起了瓦房,基本生活用品也还齐全,从而形成鲜明的对照。这不能不使人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全村人不能都过上这样的生活呢?琼中县山区黎族农民陈成章“庄园”几年间的变化,可以给人启示,长人志气。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一幅立体的绿色画面:最高一层是热带作物橡胶树,中间一层是中期热带作物益智和咖啡,最低一层是短期经济作物菠萝。在“庄园”里闲逛的鸡鹅引吭高歌,为这欣欣向荣的画面增添了“画外音”。这样的景象在琼中县处处可见,而前几年这一带还是“刀耕火种”哩!这一事实生动说明,海南岛是能够迅速发展起来的,而决定的因素是人,需要各级干部精神振奋,敢于和善于引导和组织人民劳动致富。
解放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人们对海南岛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国家曾在这块唯一的热带宝地上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把它建设成战略物资——橡胶的供应基地。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这里生产的橡胶相当于全国用量的60%,打破了帝国主义者当时对我国经济的封锁;问题在于没有注意到把这个地区的开发建设同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致搞了成百个条块分割的、封闭型的国营企业和农场,却忽视了带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今天海南岛要“腾飞”,就必须对这块宝地进行整体的研究和规划,在经济发展战略的决策上让全岛人民都参加到开发宝岛的建设中来;要真正把生产、加工、流通有机地形成一条龙,把更多的利益留在岛上,使之自我滚动、自我发展,千方百计地增强自身的“造血”机能。
一本万利的投资场所
三亚市委书记朱家仁颇有感慨地对记者说:“这里既富饶,又贫穷,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地方往往是海滨,而我们长期把这种优势丢掉了。”三亚古称崖州,处于海南岛的最南端,尚待开发的亚龙湾、三亚湾,具备着发展现代旅游事业的五大要素:海洋、沙滩、空气、阳光和绿色。这里的热带风光令人陶醉,海水透明度为九米,海滩沙质洁白细软,以致来这里考察的中外人士赞不绝口,说它“不是夏威夷,胜似夏威夷!”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作出加快开发建设海南岛的决策,三亚市将建成国际旅游城市。目前,凤凰国际机场和亚龙湾旅游中心正在筹建之中,问题是资金和技术力量等尚未完全落实,进展不够快。其实,三亚一年四季可以接待游客,是个投入不多产出最丰的地方。
应当说,整个海南岛都是丰裕的投资场所。这里的农作物一年365天天天生长,据说哈密瓜在新疆要120天成熟,在这里只需75天;这里有丰富的林业和矿产资源,等待人们去开发;这里有肥沃的草场,是发展畜牧业的好地方……一句话,大陆所有,这里就有;而大陆所无,这里也有。南海岸是理想的自然大温室,记者在陵水、乐东两县沿海地区,见到了我国冬季南繁育种的最佳基地。从60年代起,这里就为农业科学工作者所重视,目前全国各地都派人来此育种,用地多达几十万亩,每年为全国提供大批水稻、玉米、高粱良种,对全国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全岛海湾有取之不尽的渔业资源。这里的水温高,温差小,适于鱼、虾、贝类等海洋生物生长繁殖,经贸部最近拨专款100万元支持临高县马袅区兴建1000亩放养对虾生产出口基地,可望在今年5月份建成投产。
“到海南岛去投资”,这是有识之士的心声。据了解,全岛约有170万旅居港澳和海外的同胞,他们关心家乡的建设事业,并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近年由于行政区各级政府贯彻执行“以开放促开发”的方针,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外资来岛日趋活跃。琼海县最近两年已利用外资1900万美元,兴办了10多家“三资企业”,英籍华人卢业灿、美籍华人卢业坤兄弟,投资1000万美元与该县合办涤纶丝厂,年产量5000吨,产值达1亿元,可谓“一本万利”了。
个别指导应多于一般号召
海南人民是在纠正“汽车事件”错误的过程中进入“七五”计划的,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奋斗目标,行政区党委和政府做出了正确的分析和决策。
记者在基层访问,深感这里的生产潜力巨大,干部和人民也不满足于现状。东方县的一位同志说:“现在是开会说得多,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少。”这种说法,是有代表性的。各地的情况也很不一,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直属机关最近派出210名干部深入41个贫困点,制订了扶贫致富的规划,发放了40万元贷款,这是令人高兴的事。深入基层蹲“点”,历来是我们党提倡的工作作风。不认真蹲“点”解剖麻雀,只靠一般性号召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缺乏力量的。海口、三亚这些风光优美的城市,由于城市管理跟不上,既脏又乱,如果领导干部不限于一般号召,而是认真地深入基层抓一下,制订切实可行的市政管理办法,不是可以很快改变市容市貌吗?
海南岛在“六五”期间加快了建设步伐,
“七五”的起步也是好的。当然,前进的步伐是不一的,有的地方和行业快些,有的则慢些。这同干部思想革命化的程度紧密相关,还有个对当地人民的创造力怎么看的问题。今天,仍然有人说,这里的人民要求不高,过去满足于“木薯加地瓜”,今天满足于“白米加猪肉”了。意思是说,岛上人民是知足的,而知足者常乐。这显然是有害的观点和说法。因为它束缚着一些同志的思想,使他们缺乏进取精神。我们必须看到海岛人民改变落后面貌如饥似渴的愿望,这才是最本质的东西,也是最可宝贵的东西。有党的领导,有社会主义制度,又有了这样“思变”的人民,那么,海南岛是一定可以尽快“腾飞”起来的。
为我们送行的司机同志说得好:“好山好水好群众,还要有个好领导。”从这句话里,我们看到了海南岛同志们发自内心的一股巨大力量。有了这股力量,就一定可以攀上五指山峰,极目远望,那无限美好的未来……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