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阅读
  • 0回复

“大懒王”变成“珍珠王”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9
第3版(科教·文化·体育)
专栏:

“大懒王”变成“珍珠王”
在农村科技致富能手经验交流会上,传诵着一个由“大懒王”变成“珍珠王”的故事。
他,叫王长春,现年38岁,是江苏省盐城郊区北蒋乡河蚌育珠研究会的理事长。他从小娇生惯养,很少参加劳动,直到结婚生儿育女后,仍依靠父母生活,因此,村里人给他编了一首顺口溜:“大懒王,大懒王,睡到九点才起床。上有姐姐和老娘,饭碗一放就闲逛,大树底下好乘凉,管他明天怎么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开他的心扉。他变得勤快了,决心用劳动、汗水摘掉“大懒王”的帽子,借债养殖淡水珍珠。但是,因不懂技术,5000只珠蚌全部死光,结果损失2000元。1983年搞农业联产承包,又因不会种地,连口粮也不够,更无钱还债。就在这屡遭挫折之后,他矢志奋起,刻苦学习育珠技术。
从1983年开始,他按技术要求嫁接和管理50只河蚌,次年采珠收入200元。1984年,他又养蚌500只,嫁接成活480只,采珠收入1500元。从此,他迷上了河蚌育珠技术,自学各种淡水养殖科技书籍,四处求师学艺,大胆创新,改传统的单手嫁接法为双手操作法,提高了育珠的工效,成活率达95%以上;又采用“吊篮缓释施肥”,成功地解决了流水育珠施肥的难题。1986年,他在6亩水面进行立体养殖,投放鱼苗8000尾、珠蚌6000只、幼蚌6000只、鹅鸭20只,周围圩堤种饲料喂鱼。年底采珠捕鱼,产值可达6万元左右。他还跨乡、跨县、跨市进行技术承包,培训嫁接能手30人,并组成专业服务队为群众服务,带动四邻和外县、外省发展淡水珍珠养殖业,1986年社会效益达百万元以上。王长春自己也一跃成为“珍珠王”。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