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阅读
  • 0回复

春天的思念与思考——上海“三S”讨论会侧记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admin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0 发表于: 1987-03-09
第6版(国际)
专栏:

春天的思念与思考
——上海“三S”讨论会侧记
本报记者 刘晓陆
和暖的春风,吹绿了浦江两岸。3月4日,中国“三S”研究会上海分会举办的《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及其他国际友人在上海》讨论会在沪开幕。
这是一次新老朋友的欢乐聚会。东道主荣幸地请到了曾在这块光荣的土地上同“三S”并肩战斗过的路易·艾黎、耿丽淑、马海德、爱泼斯坦、魏璐诗、罗秋迪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和专程从美国、日本赶来的美国斯诺基金会主席格雷·戴蒙德,以及约翰·鲍威尔等国际友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三S”研究会会长黄华,上海市党政领导和有关方面负责人芮杏文、江泽民、刘振之、汪道涵、苏步青等高兴地同新老朋友们亲切会面。上海,曾是三座大山统治旧中国的中心,也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和包括“三S”在内的许多同情帮助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活动的中心。以宋庆龄、鲁迅为代表的卓越爱国者,曾在这里同国际友人一起,为新中国春天的到来奔走呼号,在中国革命壮丽的史册上留下了光辉篇章。来自北京、上海、西安、武汉、呼和浩特以及美国、日本的65位中外代表,一起缅怀这些可歌可泣的往事,心情无限激动。年近90高龄的路易·艾黎,在前往参观他当年工作过的旧址途中,特意要求绕道外滩,并在当年挂着“华人与狗不许入内”的公园内面对黄浦江沉思良久。他深有感触地对陪同人员说:“这是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老朋友的话是深沉的,象是在告诫中国年轻的一代:不要忘记过去,要珍惜今天,开创未来。正如他老人家在这次讨论会发言中语重心长所说:“我对解放后的上海,这座我们曾在艰险年代中为它工作过的城市,感到兴奋。这里有着我们许多英勇斗争者的深远记忆,……今天,今天,我们仍需要具有这样精神的人把迈向下一世纪的新长征推向全面胜利。”
路易·艾黎的感受也是老朋友们共同的。马海德,这位曾在1936年由宋庆龄帮助同斯诺一起冒险“闯入”陕北苏区的老朋友,特意从北京家中带来一本书,送给中国“三S”研究会上海分会。这本书是当年史沫特莱题签送给马海德,并请他介绍给中国文化界朋友的。马海德一直珍存在自己书架上。在十年动乱中它不翼而飞,几年前又被马海德意外地在北京旧书店发现并重新买回。当上海的同志们郑重地接受这一珍贵礼物时,他们深知它所包涵的分量:这是包括已经牺牲了的人在内的一代伟大国际主义战士深深热爱中国的心。
讨论会共收到20多篇论文,作者中有曾同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一起战斗过的老同志、国际友人;也有曾在宋庆龄、鲁迅身边工作过的人员。既有深谙中国历史的老教授,又有从事研究、发掘“三S”精神的青年学者。他们从不同角度生动地介绍了“三S”及其他国际友人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做出的和正在做着的宝贵贡献;阐述、分析了在这些可尊敬的朋友们身上所体现的追求真理、献身正义事业的崇高精神境界。讨论会还对包括路易·艾黎、爱泼斯坦、马海德、耿丽淑、汉斯·米勒等人在内的许多朋友同中国人民的友谊进行介绍和研究。黄华同志在会上说:在我国人民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和当前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艰巨事业中,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需要各国朋友的友谊和帮助。与会代表们共同感到,在当前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伟大斗争中学习和发扬“三S”的崇高思想和可贵实践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史沫特莱、斯特朗、斯诺以及其他许多国际友人一生站在人民一边,站在真理一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人民的正义事业。“三S”的骨灰都安葬在他们所热爱的中国土地上,他们对中国深深的爱也将永远珍藏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快速回复
限2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